怎麼說這本書呢?


可以用養兒方知父母恩來開始


張大春寫這本書 在父親跌倒中風
妻子懷孕之際
寫下這本對未來的孩子訴說家族故事的書


故事沒說完
在張大春之母前往濟南尋夫而止
彼時 張大春還不知在那兒呢?!


 


這本書算是張大春式的族譜吧?
從曾祖、曾祖母、爺爺、奶奶、父、母、大大爺、二大爺...六大爺,乃至於未出生的孩子
看這本書看的很混亂
第一點 我剛看完他的"本事"和"野孩子"
    從一堆不知道如何可以用考據杜撰出來的故事
    和純粹發揮想像力毀滅大頭春的小說裡走出來
    實在不知道這本書是小說還是確有其事?
第二點 之後我又看了白先勇的臺北人
    臺北人是小說
    可是它卻是活生生的小說
    一下子 我陷入那個不久之前的"時代"之中


 


我不知道張大春是在怎麼樣的心態下寫下這本書
是想透露對父親的孺慕之情
或是當看到隨時代擺布的上一代
   經歷了自為可以掌握卻變化驚人的這一代之後
要去面對下一代之際
和我一樣 不知道該給下一代知道什麼?


是上一代的樂天知命隨遇而安
還是這一代的盡其在我勇往直前?
或者只是想告訴下一代
我們曾經經歷什麼 給他們當作未來面對世界的參考


 


家族 庭訓 對中國人來說 是根
也是自己最後定位用的錨
而張大春 是用怎樣的心態
去敘述他聽到看到的一切?


 


不同於白先勇
張大春的父親 是38年來台的一堆藉藉無名人群中的其中之一
關於父親和他的好友的一些小故事
在整個時代裡無足輕重
但這些無足輕重的事
對一個家庭、對當事人 卻重若千鈞


 


張大春的書
我一直不知道該怎麼寫讀後感
可是他的書 就是會讓你想要把他看完~


 



聆聽父親
是父親聆聽父親
或是大春聆聽父親
還是大春聆聽要當父親的大春?
還是讀者我聆聽張家的父親們?


都是 也都不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修馬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