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到底和中國有沒有關係?
其實真正有所謂的"版圖"或治理
應該也是從明鄭打跑荷蘭人開始
但之前也屢見於史籍
如沈有容的人物志
至於台灣該不該屬於中國
這就是政治問題而不是歷史問題了
國家這種觀念是人類創造出來的
並不是自然存在的規則
最早開始國家就是一群人用武力創造出來的
那有什麼公理正義可言?
歷史只能當做鏡子讓人知興替
至於要用歷史說服別人不要侵略不要干涉
我看還是要有強大的國力當後盾才有人鳥你



*****************************************************************************


一、沈有容(1556~1627年)

 沈有容君,字士弘,號寧海,安徽宣城縣人,是東沙擒倭的英雄,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生。有容少年時代好騎馬射劍,知軍事兵略。二十四歲,鄉試考中武舉人,得到薊遼總督梁夢龍的賞識,用為昌平(屬順天府)千總。再受總督張佳胤賞識,調薊州鎮,協守東路副總兵所轄的南兵後營。

 萬曆十三年(1585年),遼東巡撫顧養謙徵召有容為部下,讓他練習火器,以增強戰力。

 萬曆十四年(1586年),跟從遼東總兵官李成梁出塞,擒斬眾多敵兵。數年後,日本海事動亂,海上傳出警訊,福建巡撫金學曾,起用有容守浯嶼(金門)、銅山(東山),以防禦海寇。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秋,閩海再傳警訊,起用有容守海壇(平潭)水寨。海壇當洋盜之衝,風帆萬里,飄忽去來,早年此地官吏,任海盜出沒,莫敢如何。有容上任後,朝夕練舟師,其兄有嚴擔任海防防守任務,同年倭寇數十人,肆奪商船,民苦為掠,有容單舟夜出襲擊,獲其巨寇,於是聲名傳播海上。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倭寇轉而佔據東番(台灣),有容守石湖(屬泉州晉江縣),以二十一舟出海,與倭船相遇,縱火沉倭船六舟,斬首十五級,奪還男婦三百七十餘人,倭遂去東番,海上安定了十年。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荷蘭人來求通商互市,其將領韋麻郎,駕大艦直抵澎湖,時汛兵已撤,遂登陸,伐木築舍,為久居計。總兵施德政,令有容前往曉以大義,有容負膽智,厲聲斥責,荷人也露刃相詰,有容無所懼,荷人懼,乃離開澎湖,澎湖人感念保護,特勒碑記之。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倭人侵犯福建,巡撫黃承玄請特設水師,起用有容統禦。次年擒倭東沙(本鄉東莒島),不久招降巨寇袁進、李忠等二百四十餘人,散遣其眾。

 天啟四年(1624年),有容六十九歲,告老返鄉,天啟七年(1627年),有容以七十二歲,告別了人世,獲贈都督同知,賜祭葬。

 沈有容一生四十載軍旅生涯,有十五年是在閩海服役的。因為他有功於福建,又與閩士交好,所以閩中文人雅士與當道多致贈各體詩文,後人把它們輯刊成「閩海贈言」一書。這部書除了「永為家珍」之外,成了明代有關閩海的重要文獻。

 沈有容治軍紀律嚴明,賞罰分明,交遊頗廣,在沈有容有事於東番(台灣),有連江縣人陳第者,觀海興高,親隨而至,停泊大員(今安平),歸來撰寫「東番記」一書。明泉州陳學伊題記其後,云:「假令不有沈將軍今日之巨功,吾泉人猶未知有所謂東番也。國家承平二百餘年矣,東番之入紀載也,方自今始,不可謂不奇。」稍後何喬遠作「閩書」,張燮撰「東西洋考」,俱引其文,而「東番」之風土人情,後世研究臺灣文獻者,莫不以此為參考,此沈有容於今日所以益稱不朽也。

 沈有容本傳彙抄計有:明史稿本傳、明史本傳、嘉慶寧國府志卷、宣城縣志本傳、泉州府志本傳、台南市志本傳、臺灣先賢先烈專輯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修馬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