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跟兒子虎爛
談到靜和虛無的差別
用了 everything vs nothing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
最後講到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
怎麼都想不起望斷天涯路...
茲以為記

18451698_10207168823257582_6697295881927429401_o.jpg

靜和虛無是同樣的狀態嗎?

我覺得差別很大


讓我想到的是靜定安慮得
靜而后能定
定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慮
慮而后能得


讓萬物映照其中
水中有月
千江有水千江月
而沈浸其中
靜始觀萬物

對我來說
靜是通往everything的途徑

 

而虛無呢?
虛無是不是存在的相反?
虛無是不是否定一切?
不由得想到佛家的"成住壞空"
(成、住、壞、空是指世界從形成到毀滅的四個階段
世界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
人的心念有生住異滅。
外在一切境界的生滅成壞,
皆由心念的生住異滅所招感,內心和外境息息相關。
                               摘自https://www.ctworld.org.tw/questions/202.htm)

對我來說
虛無是nothing,是空刼
但虛無可不可以如空刼一般再踏入"成"刼呢?
對於哲學的各項主義認知太為薄弱
就藏拙不多寫了
但是有趣的是
"曾對虛無主義著書論述的著名哲學家,有尼采和海德格爾。"
"存在主義(英語:Existentialism)...尼采和祁克果可被看作其先驅"
不知道是不是另一種巧合?
雖然所謂的虛無主義和存在主義的內涵和上面講的一點都沒有關係~

 

或者
我的思考是全然中國式的
"寧靜致遠"

才能讓你去體會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這種類似正反合的辯論過程
沒有體會
只是口頭禪
人生必須熟讀一些經典
在你經歷過一些成長的過程之後
那些文字的力量才會在靜謐之中憾動心靈
讓人生到另一個境界

講到境界
高中國文老師曾經說她後來只講上述的三個層次
因為她有一次在課堂上介紹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講述了"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有位學生後來就為了自己的喜好投入一切
形容憔悴到老師都想勸他歇一歇、停一停

那天和兒子在談論時
只記得"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
怎麼想都想不起"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其實自己看的書不多
當年的"花間之歌"的詞的專題節目
讓我非常喜歡這些長長短短的文字
到現在還記得"張三影"、"有井水處即歌柳詞"
而這些也勾起我對"人間詞話"的興趣
而王國維戲劇化的生命結尾
讓我更希望從文字中去窺探一代文學名家的思想

當然
只是看過,更不求甚解
還記得多少?
大概就下面這幾段了

"人生三境界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有云:「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与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
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
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篱下,悠然見南
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
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
自樹立耳。
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
一宏壯也。"

其他還有什麼?
Let it be~


三大境界出處

一、 晏殊《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無尺素,山長水濶知何處。
二、柳永(或歐陽修)《鳳棲梧》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三、辛棄疾《青玉案》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衆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有關王國維請參閱連結
 

arrow
arrow

    馬修馬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