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拖了要四五個月
本來是一月份就要動筆
一周一間廟宇
把東莒的大大小小的廟宇逐一介紹
但是人算不及天算
手邊事前扑後繼蜂湧而來
到了告一段落
6月也快到了盡頭


言歸正傳
福正村最大的兩間廟是白馬尊王廟和天后宮
今天是白馬尊王廟補庫的日子
就從白馬尊王廟來寫起吧~


P_20170116_162914.jpg

在臨海第一線的白馬尊王廟
火形的封火山牆
和金黃色的沙灘、清澈的海水
構成強烈的視覺衝擊

P_20170116_163243.jpg

封火山牆
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
以為是"風火山牆"
心中猜測著不知道和風林火山有沒有親戚關係
才發現誤會大了
高出建築物的高大石牆
在傳統木構建物的兩側
可達到"封火"的效果
防火才是封火山牆建築設計的實務需求
而造型上分為金、木、水、火、土五行的五種型式
通常會搭配建物本身的用途及神祇的職掌去設計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拜一下估狗大神
會有更詳細正確的資訊
身為不負責任的不落閣閣主
一向只會點到為止
點不到的就請各方賢達自力更生唄!!

 

 

P_20170116_163124.jpg

福正白馬尊王廟有一個超酷的拉門
和東莒的風俗習慣無關
只要你冬季來到這裡
你就會知道
拉門真是符合東北季風的貼心設計

 

P_20170116_163133.jpg

大門對聯
"白水祥光福澤萬民為至尊
 馬祖瑞彩正恩八閩列聖王"
頭尾嵌入白馬尊王
又把白水洋、馬祖、八閩放到內文
我只能說對對聯真是一門要才華的技術活~

 

 

 

P_20170116_163232.jpg

P_20170625_135748.jpg

P_20170625_135801.jpg

一扇側門
拱形門楣刻有"至誠"二字
心誠則靈
入廟當誠心誠意
對聯為"行善自明福島久居 施仁濟世正心長存"
宗教教人行善濟世的胸襟
也不知道來來去去的眾多信徒遊客
有多少人可以拳拳服膺?

P_20170116_163539.jpg

一間廟宇可以看什麼?
在傳統的廟宇中
建築、彩繪、神龕、神像...
都有可看可學可以細細品味的地方
但是馬祖地區大部份的廟宇都是戰地政務時期重建
當初所有的建築物資都掌握在軍方
甚至施工的也是軍方
所以建築和彩繪都出自阿兵哥
廟宇的細節就有些模糊了
碑上的廟誌倒是留有一些源流典故
很可以讀一下

白馬尊王用了閩王王審知的說法
參考維基百科的資料
白馬尊王有下列幾種

閩越白馬尊王[編輯]

此「白馬尊王」是漢朝時閩越王郢的第三子寅,喜乘白馬,號稱「白馬三郎」,聽聞東冶附近的鱔溪中有鱔妖危害百姓,三郎即刻前去除怪,卻在搏鬥之中殉難,與鱔妖同歿。鄉民感其功績,設廟祭祀,號「白馬三郎」,又稱「白馬王」、「射鱔尊王」、「白馬尊王」、「白馬孚佑王」。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鱔溪有「白馬孚佑王祖廟」。

開閩白馬尊王[編輯]

唐朝末年時,光州固始人王審知,襲兄王潮之職,拜威武軍節度使兼福建觀察使,後晉封閩王,統治福建。又由於喜乘白馬,並於兄弟中排行第三,軍中常稱「白馬三郎」,死後百姓為紀念他,亦尊號「白馬三郎」,又稱「閩王」、「閩太祖」、「開閩王」。福州市鼓樓區有閩王祠。

馬祖[編輯]

馬祖列島先民多來自福建省,尤以福州閩東語系區為大宗,先民遷至馬祖生活普遍帶入原鄉信仰,其中以「白馬尊王」佔大多數,如各鄉皆有白馬尊王廟或配祀白馬尊王。然在馬祖,可見「白馬尊王」、「白馬大王」、「白馬王」等廟名,其名諱雖然相似,但不全然是「同一尊神」。此與馬祖信仰源流相同,不外由原鄉攜來分靈香火、本境大王信仰、水流遺體立廟、海漂香火神像等,而「白馬尊王」之來源大概可分為以下三類:

閩越白馬尊王[編輯]

漢初閩越王郢第三子騶寅,為地方消滅鱔妖。因其騎白馬,為人稱之「白馬三郎」。其神又稱「白馬孚佑王」、「射鱔尊王」等。因極其靈驗,廣被福建境內閩東地區(福州、長樂、連江等縣)百姓立廟供奉,至今歷時兩千餘年,其中以長樂境內最為興盛,馬祖四鄉五島居民祖先遷徙馬祖定居時,遂將原鄉信仰帶入馬祖,所以在馬祖各鄉各村多有白馬尊王廟的景象。北竿鄉坂里村中澳境白馬尊王廟,是馬祖四鄉五島最早印證為供奉漢朝射鱔尊王騶寅的白馬尊王廟,2000年由王花俤校長等為著《馬祖地區廟宇調查與研究》一書,田野調查時,得知其長樂祖廟廟名為「射鱔尊王」,遂得知其白馬尊王為漢朝射鱔除害的騶寅,另外南竿鄉介壽村山隴境白馬尊王廟則源於連江縣壺江島孚佑王廟。

開閩白馬尊王[編輯]

五代時期的閩國君主王審知,因其開發閩地有功,受後世奉祀,稱「閩王」、「開閩尊王」、「八閩人祖」等。因其喜乘白馬,為人稱之「白馬三郎」。如北竿鄉坂里村王家大宅就有供奉閩王王審知金身,於2011年由馬祖王氏宗親聯誼會從福州分香來馬祖北竿,因坂里王姓家族為閩王王審知後裔,此為宗祠性質,為祖先崇拜。在馬祖四鄉五島所有白馬尊王廟目前僅莒光鄉東莒島福正村白馬尊王廟供奉之白馬尊王亦為閩王王審知,是馬祖唯一印證為供奉閩王王審知的白馬尊王廟。

附會於「白馬尊王」名號的地方神靈[編輯]

此多為本境境主大王信仰或水流遺體、海漂神像立廟,地位類似「地頭神」,賦予具有掌管該村境人口之職能,村民過世常向此大王報喪,意為報入陰籍戶口。因故如坐騎配以白馬等,遂稱為「白馬尊王」,或穿鑿附會於「白馬尊王」名號而稱之。如南竿鄉福澳村福澳白馬尊王廟、南竿鄉科蹄澳文武白馬大王廟、北竿鄉大坵大王廟,原村民誤稱為「白馬大王」,後經指示更名為「大坵大王」。

而廟宇可以確定是道光年間就存在
由長樂帶來的
最後在89年重修
祭祀白馬尊王、巡海將軍及臨水夫人

 

P_20170116_163326.jpg

 

P_20170116_163341.jpg

廟中的黑白無常的賞善罰惡與一見發財
讓人很難不注意祂們

P_20170116_163404.jpg

P_20170116_163409.jpg

一月份整裡時
擺暝要出動的孩囝、保長公及黑白無常
排滿滿的在桌上

P_20170116_163414.jpg

 

 

供桌下方的三幅畫
是比較具有廟宇氣息的部份

P_20170116_163448.jpg

 

 

 

 

P_20170625_135724.jpg

今天是福正白馬尊王廟補庫
什麼是補庫
根據維基百科
 

「補庫」是福州話,「補」是補充、補足的意思,「庫」即是財庫,也可以指「庫寶」(金紙元寶),因對象是神明,故二字組合意為補充神明的財庫。

馬祖各村至少建有一座廟宇為村民之信仰中心,神明管轄村莊的範圍稱為「境」,信徒認為神明的社會如同人類社會,一樣會有他村神明來本境作客、或凶神惡煞過境要周旋打發等需要支出錢財的時候,為了使神明能有錢財運用保護村民,而定期舉行補庫儀式,焚化元寶給神明使用。村中有二座或以上廟宇者,則視情形聯合或各別舉行。

馬祖早期先民生活苦難,面對窮山惡水的不確定性,如遭遇瘟疫、災禍、惡劣海象等厄事,則畏懼是邪怪作祟,遂祈求神明保佑合境平安,由此衍生出補庫的全村性活動。

補庫的時間通常選在春分到夏至,此時期大抵是氣候多變之時,如在清明期間遇南風則多霧、潮濕;端午期間暑氣重,恙蟲、傳染病盛行,在醫藥不發達的時代遂以為是邪怪作祟,係村民特別需要祈求神明庇佑之時。

日期由廟委請示神明,通常補庫儀式在一天之內完成。

 

擇日補庫

補庫通常每年舉辦一次,亦有三年或多年一次不等,若遇特殊事件,則可能臨時舉行。補庫日期經神明諭示,確定日期後由廟委或作頭者挨家挨戶統計補庫戶數及收取各戶費用。廟方會要求村中補庫前或當日全村戒殺素食。

奉獻供品

補庫原則上各家戶準備以下供品:

元寶

由作頭者分配各家戶金紙,由各戶將金紙摺成元寶裝箱(袋)後送至廟宇集中,此活動必須在補庫儀式前完成。

P_20170625_135738.jpg

 

 

 

 

食品

當天各戶準備一份供品送至廟宇,並以紅紙書寫「弟子某某某敬叩」。

供品有的準備盆子裝包子、小包子、米、蛋等,或以「紅斗」(盛米容器)盛米、裝蛋、置紅筷、插綠葉等。亦有家戶直接以一袋包裝米為供品。

 

P_20170625_135919.jpg

 

P_20170625_135935.jpg

P_20170625_135952.jpg

P_20170625_135959.jpg

P_20170625_140007.jpg

上供下施

補庫也是水路大法會,包括海祭和陸祭,除了焚化「庫寶」給神明,同時也為餓鬼眾生舉行布施法會:

布施餓鬼

廟方會準備大小包子、麵糊等食品和紙錢[8],由道士誦經後布施餓鬼,其用意在憐憫並安撫餓鬼眾生,避免作亂。

P_20170625_135927.jpg

照片左下方有好大一袋的包子

供奉神明

布施餓鬼後上疏祭禱神明,祈求合境平安,再焚化神明的「庫寶」。因補庫的「庫寶」數量眾多,常需要村中人手幫忙。

P_20170625_135913.jpg

P_20170625_140021.jpg

合境平安[編輯]

安界插旗

完成補庫儀式後,廟方會在廟埕、村莊的出入口、交界處安插令旗,表示此境已由本村神明派駐鎮守,以阻絕邪祟進入。

鎮宅貼符

參加補庫的家戶領回原先準備的供品或白米,廟方分送蓋有神諱、廟印、合境平安的布符,供張貼門楣之上[10],表示神明鎮宅平安。

食福祈安[編輯]

補庫當晚舉行「食福」,有參加補庫之家戶派員參加聚餐,同時聯絡村民情感,餐後取回福品有大小包子、太平蛋等,有「保佑平安」之意。

 

在維基百科的流程中走過白馬尊王廟補庫的一日
是一個奇妙的過程
在福正村人口流失的過程中
觀光能為民眾帶來生計嗎?
可以讓居民回流,保有福正這些信仰科儀嗎?
很多東西在時光中消逝
而我們只能儘力而為~


西遊記中有一章節

...慌得那太宗藏藏躲躲,只叫:「崔先生救我!崔先生救我!」判官道:「陛下,那些人都是那六十四處煙塵,七十二處草寇,眾王子、眾頭目的鬼魂;儘是枉死的冤業,無收無管,不得超生,又無錢鈔盤纏,都是孤寒餓鬼。陛下得些錢鈔與他,我才救得哩。」太宗道:「寡人空身到此,卻哪裏得有錢鈔?」判官道:「陛下,陽間有一人,金銀若干,在我這陰司裏寄放。陛下可出名立一約,小判可作保,且借他一庫,給散這些餓鬼,方得過去。」太宗問曰:「此人是誰?」判官道:「他是河南開封府人氏,姓相名良,他有十三庫金銀在此。陛下若借用過他的,到陽間還他便了。」太宗甚喜,情願出名借用。遂立了文書與判官,借他金銀一庫,著太尉盡行給散。判官復吩咐道:「這些金銀,汝等可均分用度,放你大唐爺爺過去,他的陽壽還早哩。我領了十王鈞語,送他還魂,教他到陽間做一個水陸大會,度汝等超生,再休生事。」眾鬼聞言,得了金銀,俱唯唯而退。判官令太尉搖動引魂幡,領太宗出離了枉死城中,奔上平陽大路,飄飄盪盪而去。...

...卻說那尉遲公將金銀一庫,上河南開封府訪看相良。原來賣水為活,同妻張氏在門首販賣烏盆瓦器營生,但賺得些錢兒,只以盤纏為足,其多少齋僧布施,買金銀紙錠,記庫焚燒,故有此善果臻身。陽世間是一條好善的窮漢,陰世裏卻是個積玉堆金的長者。尉遲公將金銀送上他門,唬得那相公、相婆魂飛魄散;又兼有本府官員,茅舍外車馬駢集,那老兩口子如癡如啞,跪在地下,只是磕頭禮拜。尉遲公道:「老人家請起。我雖是個欽差官,卻齌著我王的金銀送來還你。」他戰兢兢的答道:「小的沒有甚麼金銀放債,如何敢受這不明之財?」尉遲公道:「我也訪得你是個窮漢,只是你齋僧布施,盡其所用,就買辦金銀紙錠燒記陰司,陰司裏有你積下的錢鈔。是我太宗皇帝死去三日,還魂復生,曾在那陰司裏借了你一庫金銀,今此照數送還與你。你可一一收下,等我好去回旨。」那相良兩口兒只是朝天禮拜,哪裏敢受,道:「小的若受了這些金銀,就死得快了。雖然是燒紙記庫,此乃冥冥之事;況萬歲爺爺陰世裏借了金銀有何憑據?我決不敢受。」尉遲公道:「陛下說,借你的東西有崔判官作保可證,你收下罷。」相良道:「就死也是不敢受的。」尉遲公見他苦苦推辭,只得具本差人啟奏。

太宗見了本,知相良不受金銀,道:「此誠為善良長者!」即傳旨叫胡敬德將金銀與他修理寺院,起蓋生祠,請僧作善,就當還他一般。旨意到日,敬德望闕謝恩,宣旨,眾皆知之。遂將金銀買到城裏軍民無礙的地基一段,周圍有五十畝寬闊,在上興工,起蓋寺院,名「敕建相國寺」。左有相公相婆的生祠,鐫碑刻石,上寫著「尉遲公監造」,即今大相國寺是也...

我一直以為補庫是陰陽匯兌的意思
不知道有沒有為自己儲錢的這種說法呢?
希望有民俗達人可以賜教~

 

 

arrow
arrow

    馬修馬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