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反共救國軍,已經連在一起的東引

東引偏處馬祖列島的東北端,也是台澎金馬的最北端,以東引及西引兩大島為主,總面積4.4平方公里,位處台灣基隆西北方約100海浬。全鄉地勢高聳陡峭,是馬祖唯一沒有沙灘的島嶼,海蝕地質景觀豐富,漁產貝類資源豐沛,生態植物繁多,更是黑尾鷗繁殖世界紀錄的最南端。東引及西引兩島已因國軍築路造堤而連為一體,島上軍事哨點密集,至今東引仍鎮守馬祖列島北疆,具重要戰略地位,戰地色彩仍濃。

 

R0027160.JPG

R0027169.JPG

R0027181.JPG

R0027183.JPG

R0027184.JPG

R0027206.JPG

R0027226.JPG

 

 

 

 

 

 

 

 

 

 

 

 

 

 

 

 

東引昔稱東湧,因島周水深,急流洶湧,故而得名;民國45年更名為東引,並正式設鄉。據民間傳說,很早以前,福州東北方海面,一夜之間湧現一座小島,無以為名,遂名之「東湧島」。其實,在馬祖列島中,東引海域最深,船隻從南竿駛向東引,過了亮島(俗稱浪島),湧浪便轉大,因此,古人才以「湧」來稱呼。東引「水深潮暢、群礁拱抱」是磯釣者的天堂,即便寒冬釣魚也甘之如飴。此地更是保育鳥類黑尾鷗的故鄉。而國定古蹟東湧燈塔則是人文愛好者懸念的景點。一線天、燕秀潮音等自然天險令人讚嘆大自然的巧奪天工;安東坑道及處處可見的軍營、碉堡、哨站,還有著迷彩服的阿兵哥,無一不為東引增添特殊的戰地風情。東引到南竿約2.5小時的航程,目前一天只有一個航次。如果你時間不多,又不打算去馬祖其他的島嶼,由基隆搭夜航直達東引,隔天中午再搭航回基隆,也是另一種選擇。而東引的大地旅遊,可以配合重要景點走:

R0027154.JPG

 

中柱港→東引燈塔→烈女義坑→一線天→安東坑道→燕秀潮音→感恩亭→國之北疆→三山據點

R0027327.JPG

R0027329.JPG

R0027356.JPG

R0027447.JPG

R0027451.JPG

東引大地旅遊,鎖定感恩亭、國之北彊與三山據點來深入導覽。東引原本不是一個島,而是東引與西引兩個島組成,過去兩島間有一座礁岩,名為中柱島,漲潮時就成為一座孤立的海中礁島,距西引約有兩百公尺的距離。當連接兩島的堤防還未建立時,大退潮時可從東引經過中柱島,涉水步行至西引。民國64年,先築起介石橋連接東引與中柱,11年後再完成連往西引的道路。路中有座高於路面的感恩亭,經過時,遠遠還能看見蔣經國銅像坐在亭內。中柱島現已不見島的蹤影,以「中柱堤道」形容更為貼切。如今這條筆直大道成為最適合漫步其間,欣賞黃昏時中柱港海面夕陽餘暉、日輪沉入海中的觀景去處。島上感恩亭內故總統 蔣經國先生之塑像巍然面南端坐,「親切自然,奉獻犧牲」代表其一生為國付出之精神。登上感恩亭可綜覽東、西引360°全景,海面視野遼闊,夏季波光粼粼,冬季時海風淒冷,各有不同感受。

R0027420.JPG

R0027426.JPG

這個串連中柱島連接東西引的堤道,又是一個「人定勝天」的代表作。這個堤道的主要有兩大好處:一是東西引間的交通不再受天候影響,二是中柱港的水域靜穩度增加。另外有幾個可察覺的影響不知道是好是壞:一是原來東西引間水道是迴遊魚類的通行道;二是堤道封阻後,海水流動方面的變化;三是海水淡化廠的廢水排入中柱港內。這幾個因子對原本是漁舟雲集的東引-橫山(亮島)漁場有何影響?須待長期持續觀察。此外發生在塘岐后沃間的經濟聚集效應,在東西引間更明顯:目前的東引有中柳、樂華兩村,西引僅剩一個服務營區的三家村,而沒有獨立的行政區。

R0027517.JPG

東引主要是由東引閃長岩組成,依結晶顆粒大小的不同,可區分成粗粒長石斑晶閃長岩及細粒長石班晶閃長岩,兩者間礦物成份一致,但其中結晶大小不同。西引后澳的海蝕地形相當豐富,有海蝕洞、海蝕門與海蝕柱等,是觀賞海蝕地形的最佳去處之一。海蝕洞的形成,是由於突出海中的岬角被海水沿著破碎的節理或岩層中較軟的部分,日積月累地侵蝕,崖壁被掏挖而成。若侵蝕作用繼續進行,海蝕洞被侵蝕穿透,則形成海蝕門。若海蝕門的門頂無法支撐而坍塌,或岬角的中段被侵蝕崩落,使前端岩塊與陸地分開,便形成孤立在海中的岩柱─海蝕柱。

位在西引西北角,上門流北方的礁石群,本鄉民眾稱之為「羅漢坪笨」。所謂「坪笨」者,指的是該處兼具平坦礁石、海蝕溝及海蝕柱地形。從海上向該處礁石群遠眺,海蝕柱林立,狀如「十八羅漢」排列,栩栩如生,民眾又稱「羅漢柱」,因而得名。三色石是其中重要地標,可以明顯發現岩石的色澤有顯著的不同,有一種說法「三色石」分屬三種不同的岩性,由上而下依序是閃長岩、花崗岩、輝長岩,但相關的成因及年代,均尚待研究及分析。

R0027404.JPG

R0027396.JPG

R0027394.JPG

R0027513.JPG

三三據點命名由來是因為早年東引指揮部因為軍事需要,從最東邊的世尾山開始命名為「一號高地」,最後到西引的最西邊高地為33號高地。三三據點的位置就是位於當地人稱之為「西鼻」據點位置,也是東引防區位置最西的據點。由於軍方的錯誤刻石,現也稱「三山據點」。早年島上的戰力佈置,海岸線五步一崗、十步一哨,每一處的岬角都成為軍事經營重點,結合海蝕地景,規劃成為堅強的防禦基地。東引在開放觀光後,由於三三據點位於岬角之上,周邊的海域可以一覽無遺,視野絕佳,成為遊客必訪的景點之一。三山據點擁有不受澳口地形限制的觀景好視野,除了可以回望中柱港,天氣晴朗時,還可以遠眺亮島、南北竿及大陸沿海島嶼。尤其夕陽餘暉、漁舟點點的傍晚時分佇立山頭上,最令人留戀不已。 M1A1式山砲功成身退後,三山據點上目光所及的火砲武器已由M1—40公厘防空機關砲所取代。曾經搭乘過海軍補給艦的人,對這款火砲應該感到很熟悉,沒錯,隨著中字號軍艦相繼除役後,機關砲已經從海上移到陸上,成為了現在三山據點的重要火力骨幹。 而在三山據點下方岬角,可以看到類似澎湖玄武岩的柱狀節理,仔細看,和澎湖的六角柱好像有點不一樣,其實柱狀節理是火山岩一項特有的景觀。岩漿噴出地表或貫入岩層後,溫度逐漸降低,岩體因冷卻收縮而成柱狀節理。這些龜裂而成之多邊形柱狀節理與泥質沈積物受日曬而成之龜裂有異曲同工之處。泥裂之形成導因於表層脫水收縮,而火成岩多邊形柱狀節理則起因於凝固前後之冷卻收縮。均質熔岩各方可能產生相同程度之收縮,而形成六角狀裂隙節理。這種冷凝收縮龜裂一旦於岩體中某一處形成,則將迅速擴展至整個層面,並自冷卻面向內進行,終致形成一系列之柱狀節理。除了理想化的六方柱狀節理外,尚有三、四、五和八面柱體形等。 三山據點的柱狀節理仍以閃長岩為主體,而不是澎湖常見的柱狀玄武岩,這個火山活動和西引島的形成,又是個一億多年前的地質故事了。

R0027380.JPG

R0027372.JPG

R0027377.JPG

arrow
arrow

    馬修馬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