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對布列松的印象

在高中看到這張相片

是我對布列松最深刻的印象


從135相機拍到現在的1200萬畫素

我從來不是一個好的攝影者

瞬間,或說是剎那

對我來說

錯過是當然

抓到是偶然


布列松在十九世紀的殖民、工業革命、新技術新媒介的變化中走過

在紥實的繪畫訓練下

偶然觸碰到攝影

在這個偶然之下

布列松的機遇和實力

為攝影創造了生命

而攝影也付與了布列松聲名


以攝影為生

通常有幾條路

1.攝影記者-對應報導攝影

2.廣告-對應商業攝影

3.辦展、出書、賣照片-通常結合旅行,媒介異國的風情、特殊的景緻

可是布列松近似第1類

透過第3類成名

但對他而言

攝影不只是謀生的工具

還是一種呈現自己理念的手段

他的作品是一種生命經驗的累積

而他也深知瞬間的以偏概全

照片的說明

是他對瞎子摸象的一種反擊


其實我的薄弱的近代史、近代藝術史知識

閱讀這本濃縮布列松一生的傳記

其實非常吃力

其中提到布列松對攝影的看法

對作品的處理

有很多我只能五體投地的伏首稱臣

但對於他對彩色照片的看法

我就不敢苟同了

時代和科技的進步

讓器材更方便

但不是所有的照片都是藝術

創作者可以駕御器材的時候

才可以呈現創作理念

有內涵的作品才會是藝術

可以在作品中傳遞個人意念的才是大師

至於怎麼從成品到作品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便利也會形成創作的另一種障礙

這是我的想法


一天之內囫圇吞棗看完這本書

是我對大師的崇敬

對攝影有興趣的人

應該說對藝術創作有興趣的人

真的可以好好看看這本書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馬修馬羅 的頭像
    馬修馬羅

    馬修馬羅的掙扎

    馬修馬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