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大家來認識地質公園 (50)
- Jan 07 Tue 2020 12:44
地震-火環帶上的臺灣。問題怎麼解決?
- Jul 04 Thu 2019 00:08
三月的地質公園參訪(門司港、下關、琉璃院)
到了七月再回頭寫三月的活動
也不知道該怎麼說
總之
我試著整理一些見聞
讓生活回到軌道
********************************
一大早的飛機
到福岡出關約10點
車行往北
到門司港已近中午
上瞭望台去看門司港的全景
巖流島、關門大橋、下關一一入目
想當年的佐佐木小次郎和宮本武藏
想當年的糊紙匠李鴻章
想嘉嘉和我走過的海底隧道......
總之
我又來了門司港
開閤橋依舊整點
而我吃到了河豚定食(終於)
周末的市集很有文創風
路邊的櫻花開的一樹爛璨⋯
幾次來門司港
當地是怎麼樣去經營這個算是有歷史典故又有特殊地緣的區域
總是讓我覺得經營是很讓人竭盡心力的挑戰
********************************
過了關門海峽
馬關條約的春帆樓一定要去看看
對台灣來說
甲午戰爭後的五十年
變化由此開始
大清「擬予外賊,不予家奴」的思考模式
大臣們為了立足朝堂的相互算計
當執政者只見權力不見蒼生
所有的努力只會成為爭權奪力的祭品⋯
從十九世紀到廿一世紀
從君主專制走到民主政體
情勢有所改變嗎?
往者雖為殷鑑
當局仍蹈覆轍
********************************
山口縣頗以明治維新倒幕的一切自豪
走到哪兒幾乎都有相關遺址
琉璃院的櫻花及木塔
殺了不少記憶體
廟宇有部分以枯水式庭院裝點
搭配多種的櫻花
實在讓期待賞櫻的我們很是驚喜
院中的正殿及左右兩殿
有拜地藏等神祇
配合者奉献香燭的儀式
讓日式寺廟氛圍靜懿的滿溢
在另一角落的木造建築
是幕後倒蕃的密謀重地
我瞬間進入緋村劍心的時空
或者陸奧出海與坂本龍馬的相遇⋯
動盪的時代中
一切的是非成敗
由己?由人?
花自飄零水自流
對我們來說
只是故事⋯
********************************
在去湯田投宿之前
轉去一條種滿櫻花的小溪
兩旁高高的水泥堤岸
被滿滿的櫻花點綴的一點都不礙眼
有很多不得不的設施
再多做一點
就可以讓人感受到幸福!!
這才是認真的工作、認真的生活⋯
- Oct 29 Mon 2018 18:42
3月的濟州行(6結尾)
東門市場
市場永遠是反應庶民生活的好地方
東門市場基本上已經觀光化
結合了熟食、魚市及特產
服飾則在地下街之中
因為功課做的不夠
GOOGLE MAP在濟州島不能路徑規劃
我們的去程變得翻山越嶺
甚至走回吃晚餐的地方
但也看到了夜櫻
東門市場很熱鬧
基本上就是觀光化的夜市
市場的動線、分區及攤位區隔
可能是經過多年的實務操作
已經到達一個相對合理的狀態
基本上商店街並沒有外語能力的販賣人員
但基本上阿拉伯數字和英文標示是個好東西
再加上市場都是實物展示
交易可以很容易達成
熟食區十分乾淨
但海鮮店的部份走道十分潮溼
但並沒有很重的魚腥味
這點很厲害
回程一路沿地下街往回走
不到九點服飾店都關得差不多了
其實相較之下
台灣的夜市更有活力
對我比較有吸引力
第四天
漢拏山御里牧-威勢岳(取消)
其實這一天因為積雪而取消了登山
到現在想來都是遺憾
我們前三天的暴飲暴食
原來都是打算化食量為力量
結果這些食量最後變成了脂肪和體重
言歸正傳
改去拒文岳的濟州世界自然遺產中心
本身是一個非常良好的展館
但因為沒有事先預約
無法去周遭的步道領略拒文岳的風光
頗令人扼腕
其實行程的調整有不得已之處
但以事後諸葛而言
可以把時間稍稍縮短
挪移給獨立岩
那條長長的步道我沒走到盡頭
其實蠻期待看看沿途的海崖風光
拒文岳濟州世界自然遺產中心的展館對濟州的地質、地形、動植物有全面的介紹
也針對濟州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的部份有重點式的說明
而展館所有的展板至少的是英、韓文對照
而摺頁、影片大概是韓、英、簡中及日文四語
展館有不少互動式的解說設備
但有不少是故障的
這一類的陳展如何可以維持百分之百的妥善率
其實對各管理單位都是困難的挑戰
其實展品可以用實品、標本或仿真的方式呈現
後面的科學研究及各種工藝的處理都要長期的努力並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
特展則是當地的攝影作品展示
恰好讓我們觀賞了濟州島各地點的四時風情
但對於類似遊樂園的4D影片
我覺得雖然運用了濟州島的自然風光
但劇情太過牽強
沒有和濟州的歷史或神話牽上關係
如果直接用雲門婆婆的故事去串接自然科學研究成果
會更讓人加深印象
外側陳展的火山岩火山彈讓旅人馬上感受濟州島的地質特殊
很是簡單而有效的布置
館外的三冠王標示
是驕傲也是責任
所有重要景點的一致性營造出一種不虛此行的意象
車行天地淵
來的時候正當花季
這一季的繁花錦簇恰巧被我們逮著了
這時候再說什麼好像都是多餘的
這個景點人工化的非常徹底
平坦的人行步道
四語的解說牌
有橋及魚梯
回來後觀看別人的遊記才知道
這裡有多種的自然紀念物
不知道在這種高度人工化的環境
怎麼做好相關的保育?
這些天的景地都有足夠大的停車場及賣店區域
天地淵也不例外
橘子到處可見
導遊推薦到獨立岩再開喝橘子汁
但到了獨立岩才發現沒開...
但在路邊的良心攤位買了水果
獨立岩的停車場不大
其實是一條沿海崖的步道觀賞海灣中聳立的險礁
有將軍岩、奶奶岩等說法
但重點是它是大長令拍攝的重要場景
現場除了大長今
沒看到什麼解說設施
但沿著步道一路走
沿途有很多的濱柃木、椬梧、通草
<>
甚至還有一座不知道是別墅還是渡假村的建築群
很合適無意識的漫步
享受海崖上的森林浴
最後到來西歸浦市的偶來市場
其實和東門市場有點像
有不少熟食可以採買
中午只吃紫菜飯卷的大家都填了填肚子~
回到濟州市
各位老師也總算有空下來地下室和我們匪類一下
這種聚會的效能在哪我也不知道怎麼說明
但沒有這種聚會總覺得彼此間不夠熟悉~
最後一天就是上機回家
濟州的機場沒什麼免稅店及餐廳
但幾個宗教的祈禱空間安排的很好
小小的空間放了一個類似便利商店的小店
而市區免稅店的提貨區佔據了小小出境室的一大部份空間
這樣的規劃也算是空間的有效利用吧~
結束了這次行程
有空會再寫寫年中去金門的感想
下次再見
- Oct 28 Sun 2018 16:00
3月的濟州行(5)
城山日出峰
這個地點是地質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世界新七大奇景、韓國天然紀念物及濟州十景等等的名號掛在頭上
位置在濟州島的東側
網路上有很多的遊記及相關介紹
包括交通、門票、地質成因等等
看了之後就覺得自己一點都不認真
行前沒做功課
回來也沒好好整理
但是都已經開始寫了
只好寫一些不成熟的觀察
是對是錯不管
眼下的我程度是這樣
就留下這樣的紀錄吧~
首先
要先拾起林老師的牙慧
一個地點應該要努力去爭取不同的認證
像這個城山日出峰
一直是知名景點
但管理機關(我不知道是哪個單位>_<!!)並不滿足現況
爭取了世界新7大奇景、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等等...
以前的我覺得去爭取認證及獎項是一種愛慕虛榮不務實的工作
只是長官為了升官發財的終南捷徑
但工作多年下來
仔細觀察所有認證和獎項的評核項目
其實都是在學理及實務上有精心設計過的
姑且不論認證是否通過或能否獲得獎項
在準備過程中對現有資源盤點及目標的理解
可以對現行的流程及方式逐步檢討
讓自己的工作與時俱進
在寫這段文字時我想到了秋芳洞及野柳
它們都和城山日出峰一樣有往昔的輝煌
但是能不能讓輝煌持續下去?
有時候不是不努力
而是努力要有方向
才能讓整個景點一切如新
但又能保持住景區的特色
野柳曾經沈寂過
而在導入地質公園概念及抓住陸客的契機
已經讓野柳變成外國遊客都慕名前往的知性景點
而秋芳洞的天然條件、美景依然
但昔日的遊人如織要如何再現?
這是一個需要思考、努力和一些機遇的挑戰
要讓一個景點繁華可以延續
沒有原則會失去本來的特色
但缺乏創新又會失去吸引力
而這些認證和獎項的申請
可以讓管理單位好好的盤點
重新歸零思考
以城山日出峰而言
火山口的地質地形是基本賣點
在不建造大規模展館提供解說資訊
巧妙的把世界非物質文物遺產的海女活動結合海鮮賣店放在園區海灣
又把騎馬活動放在空置草地上
呈現濟州的歷史事件
而且這些東西都是成功的商業活動
其中海女表演更保留了海女歌謠
這些如果是規劃設計出來的經營管理
著實讓人深深敬佩
城山日出峰的整個園區的停車場、賣店及商店街
安排在售票區域之外
但位於出入必經動線
再加上方便的公共交通路線串接
不由得欽佩整體安排的到位
在步道中途設置的AED等設施
管理單位在日常的經管上
更必須落實定期巡檢更換
這種無趣的工作卻是高品質服務的基礎
牛島是濟州島的離島
在石頭博物館有相關介紹
由城山的港口也有交通船
似乎也有所發展
也許對馬祖而言
它會是更相似的參考對象
下一次再想辦法去一趟
在原有的自然地景上無痕融合在地的文化、歷史及產業
也許才是觀光產業要達成的終極形態吧?
另外
寺廟及部份文字記載出現的正體中文
讓我對這個國家有種不知怎麼說的情緒
這也許也是韓國人在亞洲有很多特別努力的由來吧?
一如芬蘭夾在瑞典和帝俄之間
韓國的位置也位於強國之間的
歷史的糾葛和當下的奮鬥
都讓韓國人十分的拼命吧?!
至少他們很清楚自助者天助
而不是期待和乞憐於所謂的強權庇護
人或國家
都要自己好好努力!!
- Oct 27 Sat 2018 10:33
3月的濟州行(4)
對濟州島而言
海女不單純是一個傳統行業
到了海女博物館
看看博物館的展品
慢慢理解了一些下面的課題
這個元代開始放牧軍馬的島嶼
如何靠海吃海?
而韓國在19、20世紀的政權動盪
對這個傳統的流放之地又有什麼改變?
7個月後的今天
看照片可以記得的片斷資料
也就隨便寫寫博君一粲
拉車到了海女博物館
一下車停車場旁石塊堆疊造型的公廁
就開始舖陳海女的相關知識
其實海女的出現
第一個就是因為生活需要
第二個是自然條件
孤懸在海外火山作用形成的島嶼
讓濟州周遭的海水透明度極佳
洋流系統造就了近海區域豐富密集海洋生物
而火山礁岩的堅硬不規則
讓人工採集成為最有效率的漁法
成就了濟州的海女文化
其實整個海女博物館想要表現的概念
我所捕捉到的可以用下面節錄的報導文字呈現
"濟州地方政府於2011年起推動海女文化申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6年10月推薦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0日,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於伊索比亞舉行會議
正式將濟州海女列入名錄
海女是不使用潛水裝備
以徒手方式潛水捕撈的女性漁民
在朝鮮李氏王朝時代
海女是「六大苦役」之一
過去長時間遭受各種歧視
但在日本侵略韓國時
海女也參與大規模的女性抗日運動
1931至1932年間共舉行238次示威
1.7萬人次參與
此次濟州海女成功申遺
她們的堅強意志與抗爭精神也更廣為人知"
我一直覺得認識歷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而韓國、日本在這方面
做得比較好
目前國內的教育已經又回到另一種威權形式
其實歷史史實的呈現是最重要的
而這些往事的進程及因果如何銓釋
何妨讓百家爭鳴
畢竟自悟只合自度
史實之外的人事、環境有太多不可知
而當代人物選擇有什麼不得不或情感好惡
也非多年之後的我們可以知曉
人無完人,功過之間用什麼角度評價?
但型塑一個標的、凝造出一種氣概
對任何一個國家民族要立足於國際社會
學校教育必須要注入下一代的心靈深處
而海女的故事
正符合這個需求
也算是為這個注定凋零的行業標註下時代的印記
海女由早期的白布衣、瓠瓜浮具
到現在的潛水衣及浮球
為了生活下海被視為低下的行業
但女人為了家庭的堅忍
在早期男尊女卑的社會背負絕大部份的經濟責任
而外在的的歧視也讓海女彼此間的連繫更緊密
在早年的取暖的矮牆內
和海女生活交織的在地宗教
讓濟州這個流放牧馬之地可以頑強的生存下去...
接下來去了城邑民俗村
由一位海南島嫁到濟州的大姐來導覽
由門口的木棍擺設方式的含義
到石頭爺爺是早年女多男少的濟州的陽具崇拜希望得男
再轉到海女老而彌堅的身手是怎麼來的
讓大家千金買馬骨~
五味子的五味反應身體狀況
應該是中醫理論的五行對五臟
而五味又可以對映五行
所以五味子可以養生的由來吧?
這個部份下回好好請教我的中醫同學...
城邑民俗村利用學費減免的政策
讓當地居民投入民俗村解說的工作
而馬骨粉、五味子等則是當地的專賣產品
成為地方固定收入
讓民俗村持續運作
後續運作財務上的可行性很重要
政府怎麼以政策引導而不致有太多的財務負擔
這才是鑑別政客和政治家的關鍵
國家有錢,但國家的錢不是憑空掉下來
怎麼讓制度建立後可以自主運轉
這才是真正永續發展...
- Oct 23 Tue 2018 13:51
3月的濟州行(3)
萬丈窟熔岩洞
本來想介紹一下第二天下午走的這個洞穴
沒想到在別人部落格上看到這麼專業的介紹
(http://bimeci.pixnet.net/blog/post/186703581-%E6%BF%9F%E5%B7%9E%E5%B3%B6%E4%B8%96%E9%81%BA%E4%B9%8B%E6%97%85%EF%BC%8D%E8%90%AC%E4%B8%88%E7%AA%9F)
我想
地質的部分我就不要多說
上面的文章介紹的仔仔細細
來談談這個景點的設施規劃、設計及運作的巧思
有什麼可以借鏡及學習
有什麼又是該避免的呢?
這個景區有完善充足的停車空間
所有的衛生設備及賣店
都集中在停車場往洞穴入口的動線上
基本上地面絕大部分已經公園化
所以整個地面設施滿足無障礙的條件
但似乎沒有專門的展間及遊客中心
以一個世界遺產來說
似乎可以再強化這部分
在地面的展館可以就熔岩洞的成因、研究成果及重大地質事件做一個串連
洞穴內開放部分的照明、解說及人行步道
看得到管理單位的用心
在不破壞洞穴內部氛圍的考量下
最低照度的照明設施及 led 燈具的使用
保持洞內溫度及必要的光源
而地面的整理也儘可能不改變原有地貌
大量運用類似棧道式的人行步道
搭配指示燈來引導遊客動線
管線的隱藏也運用了色系和照明的死角
以目前熔岩洞的大小及當日造訪的遊客人數看來
景區的承載量是足夠的
如果日後遊客量暴增
開放目前封閉的洞穴調整新動線應該可以簡單的解決承載力的需求
在拜訪完洞穴去了幾間免稅店
這也是另類處理機場空間不足的好方法
這部分後面再說囉~
- Oct 20 Sat 2018 16:38
3月的濟州行(2)
出發,前往濟州島的山麓
濟州島的第二天
就是看石頭
一個以火山為主體的島嶼
在生活環境的影響下
不少的器具、建材都與火山岩相關
早上去石文化博物館
廣大的園區即便什麼都不看
晃一圈也要一兩個小時吧?!
一進園區停車場旁的殘雪
告訴我們這群南國來客
前天這兒還是冬天
春天還在辦理交接手續
整個園區應該都是用濟州島當地的火山岩舖設地面
我其實很好奇岩石那裡來?
採石場?
在號稱四冠王的濟州
當地居民、學者等又是怎麼看待採石這件事?
會像美彌一樣把礦業視為地方的重要產業?
或是像台灣一樣
當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言歸正傳
未進園區之前的洗手間
應該是仿濟州傳統建築型式的建築
內部空間頗大
和園區一樣
有很多留白之處
乾淨衛生都十分有水準
怎麼算打理這個園區都要有6個以上的人力
負責植栽養護、除草、洗手間清理(不含博物館建築內部)
這樣的費用與工作量
對風景區管理處而言其實是很高的比重
如何在馬祖這個遊客量有限且可用上地的地方
建構出類似效果的景點
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整個景區囿於時間
我接觸到三個部份
一個是以雲門台婆婆神話為主軸的石雕群
一區則是舊時用的器具、門框與石頭爺爺
花最多時間的則是博物館
園區很大
要從售票口走到博物館
也走了要十來分鐘
這段路程中除了簡單空曠自然起伏的地形之外
就是用一個一個石雕配合解說牌
把雲門台婆婆及500將軍的神話故事做了簡單的介紹(請參考http://xinger.kr/1113)
走過這段道路
對濟州島的神話源起自然有了一些概念
我一直覺得所謂的陳展
神話、故事、鄉野傳說、禆官野史、巷議街談與科學理論、證據、有考證的文史資料
巧妙的架構在一起才能勾起參觀者的興趣並且完整的舖陳出陳展的主題
而在入口到博物館
正是由神話走向科學
博物館內部有奇石、標本、石雕及科學研究成果的展現
建物本身是半地下結構
不知道是自然地形運用或人工開挖而成
屋頂上方是一個淺盤型的大噴水池
進入博物館可以看到幾點展廳
明確的動線規劃讓人可以輕鬆自在的看展
特展間是當地的奇石展
廣闊的展間讓人在欣賞奇石時品味所謂的賞石五訣
鄭板橋先生的「醜而雄、醜而秀」
米芾先生之「瘦、皺、漏、透。」
在這些火山石中如何體現~
中央大展間一入門馬上被巨大的濟州島立體模型吸引了目光
上方天花板是水池的底部
更讓這個佔據展間中心的模型呼應了雲門台婆婆創造濟州島的神話故事
周遭的展板有濟州島型成的地質作用、地質研究的岩心標本、濟州島重要的地質事件研究...
包括濟州島水資源利用的工程規劃,都有簡要的介紹
但是我們只有一個上午的時間...
在地調所陳兄生動的解說之下
匆匆瀏覽了展間內容
快步往外移動
廊道間首先展示了左右各一列的巨大火山彈
走過這一排天然的巨石之後
一個轉彎是人力加工後的各種石製品
結合了實用及美感的展現
在八個月後的今天仍有難以抹滅的印象
走出博物館
挑了另一條路走向出口
沿途的石磨、石臼、門框、石頭爺爺等
有些是舊物,有些是仿製品
在露天的場域下有著另一種滄桑迎面而來
另一個展館沒時間走進去看
在停車場等了一陣子
上車跑老遠吃午餐(待續)...
- Oct 19 Fri 2018 10:28
3月的濟州行(1)
第一天
坦白說,第一天就在渴睡中渡過
5點要到桃基
一整個晚上都沒睡好
自己真的完全不如當年
上飛機昏睡、坐車昏睡、交流睡一半
第一次搭廉航
位置很小
實在坐的有點擠
到達濟州島是上午十點
但緩慢的通關速度花了大家要一小時才出來
等到全員集合好
和兩個韓導上車
出發往龍頭巖
看到這個名字
我不由得遙想當年在蘭嶼龍頭岩作實驗的日子
這兩個地方除了名字
其他有像嗎?
蘭嶼大部份是安山集塊岩
而濟州島龍頭岩主要是玄武岩
說實在
蘭嶼的龍頭岩大氣多了
再者一個是搭配青春歲月
來濟州已是中(年)廣(闊)人
有太多留不住的歲月忽倏而去....
一到龍頭岩就看到了濟州島的石頭爺爺
我們的導遊金帥
馬上介紹了摸鼻子生男、摸耳朵生女、摸肚子發財、摸肩膀健康的祈福指南
同行的行動派馬上施展老樹盤根
所有願望一次滿足
有兩個東西很吸睛
但來不及嚐試
所謂的甘蔗冰淇淋
沒有甘蔗,甜桶杯製作成扭曲的油條狀
冰淇淋灌注其中
另一個則是生海鞘
由海女從海裡撈起來,生切片上桌
但同行者只願意試吃煮章魚
而我又不敢吃一整盤......
龍頭岩作為一個機場旁的景點
我想在行程安排上通常都是第一站前往
而景點的自然資源上
是火成岩露出的海蝕平台
象形的岩石
人文資源有海女
再加上規劃了海鮮、賣店、餐廳、停車場.....
解說牌有中英日韓4語
基本上該有的好像都不缺了
這個點我沒有跑去廁所視察
不知道設備及清潔維持的如何?
也許這個景點不大
沒有令人驚訝的景緻
但交通的便利性及濟州島的重要元素一應俱全
又有碧海藍天
算是在旅遊過程中非常好排入行程的點
如果以南竿景點來比方
非常像88坑道的交通區位
可以當開胃小菜
也可以當結尾的小點...
短短的臨海步道
剛好舒展一下筋骨
領略或回味行程的美好!!
其實在濟州島的三餐有點乏善可陳
都是吃到飽的泡菜
主食沒有很令人驚豔
在回來約莫一個月的今天
沒有任何特殊的印象可以讓我想要紀錄
下午前往濟州大學
是師大地理與該校歷史系的交流活動
師大學生用影片和英語簡報做台灣的介紹
濟州大學則介紹濟州
但是我對不起認真的學生們
我還在補充昨晚欠的睡眠時數
錯過了好多好多精采內容
老師千萬不要叫我罰站...
中場之後
學生們去參觀濟州大學
老人們則和濟州研究院交流地質公園的推動經驗
本團由林俊全老師出馬呈現台灣地質公園網絡的推動結果
濟州研究院則對濟州國立公園的推動做了介紹
由於地質公園強調居民參與的概念
所以在國立公園的範圍擴大的前置作業中
與居民的公聽會及交流是推動中重要的步驟
由於濟州是特別自治道
所以不管是世界遺產、世界地質公園...
都由自治道政府主導推動
比較沒有行政區間的競合問題
其實吃的最豐富的一餐
就是第一天晚上的黑豬肉烤肉
運氣很好,到達的這一天是最冷的一天
而且接下來都天天風和日麗
- Jun 07 Thu 2018 15:39
金門國家公園地質公園工作坊-馬祖地質公園案例分享地質公園與永續經營
為自己做紀錄
- Apr 07 Sat 2018 10:00
來一趟馬祖大地之旅(Geotourism of Matsu)(終)
陸、小小的島嶼,讓你重新回到大地
有關大地旅遊,馬祖是筆者衷心推薦的場域,除了本身負有推展馬祖觀光的任務外,還有下面幾個真心不騙的理由:
1. 在馬祖,遠離都市的叢林,加上緯度高上那麼一點,所以在這裡四季分明,日與夜的變化是可以讓戶外的旅人感受到變化,對於時間流轉每個人都可以透過眼耳鼻舌身刻劃在意識之中。
2.放大時間尺度,馬祖在戰地政務解除、冷戰對峙時期、宋朝以來的東海的海賊倭寇年代、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遺址與非生物的地質年代,每個時期在四鄉五島都留下明確而不容抹滅的景緻。這些元素所構成的馬祖,讓大地旅遊的旅人可以在馬祖列島這個不大的空間中看到過去、現在,並思索可能的未來。
3.回到大地旅遊"ABC",人類的文化景點,生物圈的動植物觀察,在人類的聚落,郊野及荒野等場域,旅人隨處可即。那非生物圈呢?空氣、水、和岩石圈的觀察,在大部份的地方,空氣圈最直觀的風,受到地形地貌植被的屏蔽,很難有風向風速這些紀錄以外的感受。但是在馬祖,無論是北風凜冽到讓植被在山坡上變成旗狀樹,或是馬祖人口中的『南風輕輕吹,飛機不會飛』的雨潤煙濃,島嶼讓這些改變非常的具象。島嶼周遭的水體-海洋,無論是潮汐或是洋流的變化,都讓旅人和居民乖乖臣服在它的意志之下,而島嶼上為數不多的淡水水體及透過井口與我們產生關連的地下水,在島嶼的日常,一點點變化足以影響到生活作息。岩石圈呢?觀察的窗口就是地質學中所說的『露頭』。在馬祖,海崖、道路邊坡、軍事坑道、礁石及各種海蝕地形,都讓馬祖的岩體親切的與旅人接觸。
4.在島嶼的生活型態,非生物圈對生物圈、生活文化的影響,是明確而直接的,也可以讓旅人思索在地球這艙綠色太空船上,該怎麼樣扮演好永續發展的稱職角色。
筆者的紙上導覽這篇不算短的文章之後暫時告一個段落了,而你的馬祖大地之旅何時起身呢?期待您早日親身來馬祖體驗大地的脈動。
- Feb 01 Thu 2018 11:10
來一趟馬祖大地之旅(Geotourism of Matsu)(四)
二、北竿
從南竿福澳港搭船到北竿白沙港,這兩個港口都經過一番移山填海,建構了海島必要的吞吐口-碼頭。當我們在討論海岸保育時,這些為了維護人類生活必須的人工設施,如碼頭、防波堤、消波塊...等等,是不是必要之惡?在做決策的時候,保育、生計、生命安全...等等,要用什麼樣的權重去衡量?回到地質公園、大地旅遊的永續發展及里山倡議,很多事物存在是有它的理由,重要的是怎樣達成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由現地去思考可行的方案~
北竿行程安排如下:
白沙港→坂里沙灘(北竿遊客中心)→午沙坑道→芹壁村→橋仔村→壁山觀景台→碧園→塘后道沙灘
→戰爭和平紀念公園
這回的北竿大地旅遊重點要放在哪兒?白沙的尼姑山有一整片的野站訓練場、坂里大宅的傳統閩東建築、馬祖地區最大片的沙灘與正月十三的坂里十三暝。往北走,一年四季美景如畫的芹壁、一村七廟的橋仔村、還有壁山千階上的觀景臺則可全覽北竿的東半部完整地景。碧園中豐富的植被(如圓蓋蔭石蕨、南丹蔘、異葉天南星...等)及路邊的戰地標語等說都說不完了。但篇幅有限,我們就直接到奔機場旁的馬鼻灣,一路向東行去。
塘后沙灘是國內少見的連島沙洲奇景,在景觀上極具價值。塘后沙灘位於塘岐村與后沃村之間,顧名思義,名稱的由來係因沙灘連結兩村而來。塘后沙灘面積廣闊,是馬祖列島中最大的沙灘。沙灘連結塘岐村與后沃村之間形成「連島沙洲」美景,其沙質細緻潔白,向來有「糖沙」之美譽。
然而國華航空85.04.05及86.08.10在北竿機場(舊名大道機場)接連發生兩次空難事故。為了提昇飛航安全,整個大道機場重新規劃設計,讓跑道外移、鐵拳山剷平,把塘岐后沃沙灘一剖而分。西半部就是現在的馬鼻灣。穿過跑道下方的隧道是整修過的水泥道路,這是軍管時期為了便利大沃山守軍及后沃居民的進出,當時兵工就近採用大石塊修築的道路再加以改善的。再往前走來到山腳下的后沃村,后沃本稱「後澳」,舊稱「八使澳」,源於村中有一座「楊公八使廟」而得名。后沃的西北方灣澳,居民稱之為「滬裡」,是漁船最佳避風港。昔日由塘岐來此,需走過一段很長的沙灘,大潮時甚至還要涉水而過。從清朝康熙年間所編寫的《福建通志》得知,清朝時期舊名八使澳的后沃村就已有漁民居住。乾隆年間的航海圖中亦可清楚的見證「八使澳」的存在。八使澳即現在塘后道路旁后沃西北邊的澳口,書中並記載著八使澳是個良好的避風港。
后沃村內有一座著名的楊公八使廟。后沃村舊稱「八使澳」,名稱的來由就楊公八使廟有關。楊公八使廟有別於一般以龍為裝飾的廟宇,相傳楊公八使與惡龍鬥法而遇害,因此廟宇均以麒麟及鳳為裝飾,絕對看不到龍相關的東西。楊公八使後方有一口神泉井水溫冬暖夏涼,天氣轉壞時,水變混濁,更可聽到海浪聲;天氣轉好後神泉又不斷,水量還會隨著人口起落而增減,令人嘖嘖稱奇。馬祖在走向現代化的歷程中,該村內仍保存多間傳統石厝。
站在塘后道上,前方的大沃山是白沙花崗岩,後面的壁山、芹山、短坡山是橋仔花崗岩。花崗岩和花崗岩有什麼不同呢?白沙花崗岩和橋仔花崗岩,因為組成礦物不同,前者有20%以上的黑雲母及角閃石礦物成分,結晶顆粒較大。後者僅約5%左右的黑雲母,顏色明顯較淺,結晶顆粒較細。兩者形成的年代,大約差了5000萬年,前者在早白堊紀形成,後者在晚白堊紀產出。『白堊紀』是地質年代中用來描述地球歷史事件的一個時間單位,常於地質學和考古學中使用,以用百萬年為單位。這些定年告訴我們在1億5000萬年前,一次火山活動過後,地下的岩漿冷卻,形成了白沙花崗岩。隔了5000萬年,再一次的火山活動,形成了橋仔花崗岩。在這之後的1億年,歐亞大陸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作用下,持續的造山運動及侵蝕作用,讓原先地底深處的岩體露出在陽光下。
向南延伸可見沙灘粒粒金黃;往北看退潮露出的是泥灘地。沙和泥,在地質學上可用粒徑來做區分。沙為自然出現,被分割得很細小的岩石,大小為0.0625至2公釐,於此一尺度內的單一粒子稱為沙粒。地質學下一個更小的尺度分類為泥,其顆粒大小由0.004至0.0625公釐。用手指搓揉沙子時會有沙沙的感覺,泥則會有粉末的感覺。但為什麼一邊是沙灘?另一頭沙灘下面是泥灘?礦物來源不是一樣嗎?還有什麼影響因子呢?恭喜你,你已經是大地旅遊的入門旅人了,一個好問題才會有令人思考的線索。在海灣中,留下的是岩塊、礫石、沙粒或是泥灘,除了供給來源(岩體)是一個因子外,當地的地形、洋流、潮汐、風向及風力,都會影響堆積物的搬運。留下或者跟著一起走?哪一個因子比較有影響力?這是好問題。
回到歷史的角度看后沃村,可以找到一些浴室、雜貨店的舊招牌。但是現在的后沃村,基本上沒有商店的存在,為什麼?塘后道的出現切開了連島沙洲,還在戰地政務結束後帶來了什麼影響?聚集經濟效應?磁吸效應?邊緣化?塘岐和后沃,比之於馬公和西嶼,這在地理學上聚落的形成與變遷有可以觀察到什麼?
戰爭和平紀念公園位於北竿后沃村後方的大沃山上。沿著后沃村後方的戰備道順向而上,陡峭蜿蜒的山路考驗著遊客的腳力。馬祖開風氣之先,成立國內第一座以軍事設施及武器為主題的公園,戰爭和平紀念公園總面積廣達 38.8公頃,是馬祖轉型走向觀光後結合軍營及戰地風貌的代表作。在軍方同意撥出廢棄營區後,由馬祖風景區管理處接手規劃,整建戰爭和平紀念園區、戰爭文物展示館、06及08等據點。
螺蚌山位於大沃山的東側,從后沃村向戰爭和平公園前行約百餘公尺即可看見螺蚌山自然步道的入口。對於有意體驗北竿地景與生態之美的旅客,可是最佳去處,步道全長約 800 公尺,延著山勢興建的小徑,引領人們一探北竿鄉的地質景致。步道兩側垂直入海的花崗岩及侵入玄武岩岩脈,歷經歲月的風化,怪石嶙峋,尤為可觀。步道末端的螺山與蚌山,不知道是因為外形像螺蚌還是富產螺蚌。每當大退潮時露出的礁岩礫石,肥美的海鮮及陸島連相的陸連島,中間佇立的海上孔子像,大地旅遊的ABC在此是袒露無疑。
如果你沒有太多的時間,三天兩夜,上下竿塘的大地旅遊,即可讓你在1億5千萬年到現代間穿梭遨遊~。
- Jan 30 Tue 2018 08:37
來一趟馬祖大地之旅(Geotourism of Matsu)(三)
參、旅人必達-以前的上下竿塘到現在的南北竿
馬祖不大,但因為天候、地形及因緣際會,擁有南北竿兩個航空站。一般人的馬祖印象,幾乎是南北竿了。南北竿是人口集中的區塊,近年來地景改變很快。大地旅遊的旅人們,來到南北竿這兩個在民國38年前都不引人注意的島嶼要怎麼樣安排旅遊路線呢?看什麼?聽什麼?玩什麼?筆者用不同的時間尺度來帶領各位走過上下竿塘。
一、南竿
南竿的西半部,有一條沿著海岸線的車道,綠樹成蔭,沿路處處是景點。若有一整天時間,建議沿著下面的路線慢慢走,島不大,一整天剛剛好你可以漫步其中:
北海坑道(南竿遊客中心)→鐵板沙灘→津仁步道(鐵堡)→津沙村→勝天公園→馬祖村→四維村
囿於篇幅,本文僅就南竿遊客中心周邊景點詳細介紹。
南竿遊客中心是交通部觀光局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在南竿的服務據點,旅程由此開始。你需要的旅遊資訊、簡介影片都可以在這裡索取。附近有北海坑道及大漢據點兩個景點可以深入探訪,繞過官帽山即可串接上列的旅遊動線到仁愛村。
讓我們以旅遊的『A、B、C』觀點來看看大漢據點和北海坑道:
把時間尺度縮小,看看戰地政務期間的馬祖,可以發現到人文部份(C)的特色;民國38年以後到馬管處進駐前,北海遊憩區這個區塊全部是軍方在使用。因為立身為反共抗俄的第一線,若要扼守台海建立復興基地就要守住馬祖列島,於是每個岬角都有據點。
大漢據點位於南竿南方的鐵板海岸線上,所有架構都是基於軍事需求的設計,與莒光島、33、46等據點控鎖著鐵板及梅石澳,形成嚴密封鎖網,控制莒光方向水道,戰略地位相當重要。民國64年,國軍基於作戰任務需要,由當時陸軍登步部隊官兵弟兄不分晝夜輪流施工挖掘坑道。當時設備簡陋,除用炸藥爆破外,其餘均靠人力一寸一土敲打與搬運而成,並於民國65年3月29日竣工。據點共分3層,最上層為軍方連部;第2層設有生活圈及預備機槍陣地;最下層設有4座90高砲陣地、簡報室、中山室、庫房、儲藏室等空間。坑道寬約1.5公尺,高約2公尺,主坑道長150公尺,支坑道長為80公尺,合計230公尺。
民國58年1月,國軍基於攻防一體之戰略指導與作戰任務需要,在南竿、北竿、西莒與東引開鑿可供登陸小艇使用之坑道碼頭,藉以保持戰力於九地之下,並將此案定名為「北海案」作戰工程。當年,馬祖防衛司令部先後出動了兩個師、3個步兵營、1個工兵營和1個傾卸車連,編成3組,日夜不停趕工,歷時兩年四個月,於民國60年5月完工。那時的工程技術及器械遠不如現在發達,要在堅硬的花崗岩鑿出坑道,除了炸藥之外,只能靠一鎬一斧的人力,工程極為艱鉅。炸藥爆破後現場煙霧瀰漫,工兵戴著口罩勉強施作, 10分鐘就得換班。為了這條坑道,不知犧牲了多少官兵的寶貴生命,著著實實的是一鑿一斧都是官兵的鮮血與汗水。這座被譽為「鬼斧神工」的地下碼頭坑道,有著無比悲壯的神秘色彩。南竿北海坑道是馬祖最被推崇的戰地景觀,位於仁愛村附近一處澳口,外觀平凡,但進入坑道內才發現,整個坑道充滿詭譎而神秘的氣氛,工程之雄偉,別有洞天。這座「井」字造型的坑道,高度為18公尺、寬度10公尺、步道全長700公尺、水道640公尺、漲潮時水位為8公尺、退潮時為4公尺,坑道內部可以停泊120艘小艇又被譽為「地下碼頭」。沿著步道繞行一週,全程約為30分鐘。軍中強調「人定勝天」,而若以歷史的後鑑之明來看『北海案』,「人定順天」才是不變的王道。計畫執行之初莒光北海案在岩體品質不佳的情形下終止,開鑿失敗;而南竿的北海坑道在完工後,因興建完工高度18公尺的水道出入口嚴重淤積,登陸小艇無法進出坑道,致其無法達成藏兵於九地之下的功能。施工前未進行先期調查,洋流、潮汐、波浪等基礎資料付之闕如,只能任其在往後的數十年間淹沒於荒煙漫草之中。一直到戰地政務解除,確立觀光立縣,才再度出現在世人的眼中。
接下來我們放大時間尺度,用地質年代來看非生物部分(A);若以地質年代的觀點來看大漢據點及北海坑道所在位置,對照現有的工程設施,我們又會看到什麼?白沙花崗岩、東莒角礫岩、西莒凝灰岩及官帽山剪切帶,立馬由人文(C)切換到非生物(A),相信大部份的人已經打算把書闔上了,BUT(人生最厲害的就是BUT!!)過去是真切的影響著此刻,給筆者一個機會帶大家看看數百萬年前的地質活動,與現在的我們之間的因果?事件的時間很悠長,但是它是相當平和而緩慢。
首先看看量體最大的花崗岩,花崗岩是火成岩中的深成岩,是在地底深處慢慢冷卻生成,岩體中可以看到結晶顆粒。一般我們稱花崗岩是酸性深成岩,什麼是酸性?PH值嗎?當然不是。在岩石學中的酸性、中性、基性與超基性,是依照岩體中SiO2的比例來區分。當二氧化矽的比例超過66%,稱為酸性火成岩,岩石中會有很多的石英和長石系列的礦物。冷卻的速度愈慢,岩石中的礦物晶體會愈大顆。在百萬年之後,由地底深處經由造山運動推到地表,在海水及季風的雕塑下,形成了陡峭的海崖。花崗岩本身又重又硬,仁愛村這裡岩體十分完整,在坑道及崖壁上,大家可以仔細找找看,隔多遠可以發現一道破裂面?你會發現這裡和台灣的看到的沈積岩層不同,沒有一層層的層狀結構,岩體看起來根本是一整塊好好的,這是數億年前形成的大地素材-白沙花崗岩。這恰恰是得以完成南竿北海坑道及大漢據點的關鍵成功因素,岩石本身強度足夠,破裂面又少,方能成就這個『鬼斧神工、蓋世之作』的洞裡乾坤。
讀者會問:『剛剛不是提了破裂面?為什麼又扯到沈積岩的層狀結構?這又和破裂面有什麼關係?』
一般在地質學上破裂面有兩大類:節理和斷層。節理為岩石或岩層的天然破裂面,與斷層的差別是在破裂面兩側的岩石並未沿著破裂面發生過相對的移位。簡單的說,石頭會掉下來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斷掉了」。為什麼會斷掉?一是岩體本身太軟弱,地心引力就可以讓它們毫不猶豫的分手,石頭通常都很堅強,但是層狀結構-地質學上稱之為層理(stratification),讓彼此間關係薄弱,破壞岩體強度。另一種則是破裂面的存在,讓石頭不再團結在一起。但仁愛這兒的白沙花崗岩堅強的團結在一起,所以北海坑道及大漢據點在數十年後依然完好的呈現在我們眼前。
再認真看一下大漢據點的砲口與入口處的石頭有何不同?是的!有很多蜂窩狀的結構。為什麼只有這裡有蜂窩狀結構?當風、浪等外部條件都一致時,岩石本質的不同就是造成差異的原因。出了砲口,這一部份是南竿僅有的西莒凝灰岩,有別於花崗岩的堅硬,凝灰岩在地表生成(火山碎屑岩的一種,其組成的火山碎屑物質有50%以上的顆粒直徑小於2毫米的火山塵和火山灰壓實固結而成,成分主要是火山灰,外貌疏鬆多孔,粗糙,有層理,顏色多樣),形成時沒有受到強大的壓力,結構鬆散軟弱,於是乎同樣的風浪打的它坑坑疤疤。
接下來順著路往仁愛村走去。仁愛舊名「鐵板」,是一塊在沃口中的岩石,為早年村中蓋閩東建築的主要建材。它不是花崗岩,本身可以用柴刀修整形狀。而仁愛沙灘的砂粒,是觀察周遭岩石主要礦物成分的好地方。
津沙舊名金沙,村落由澳底發展到東西邊山。村中有很多建築是「青石」所砌,但當地並沒有青石,從何而來?津沙聚落的地理位置和這些建築又有什麼關係?時空可要瞬間拉到五口通商的時代才能一探究竟。而旁邊的津沙水庫、55據點又會把你推入冷戰時期的當下。
前行到馬祖村,時光又跳躍入宋朝。靈穴中記錄著有關媽祖信仰的點滴,亦是馬祖列島得名的由來。往前方望去,退潮時你可以隱約在沃口南側看到一道石堤,那裏紀錄了林義和領軍的過去;而沙灘上的登陸艇又將你拎到了冷戰時期。目光轉向門前山,巨大的媽祖巨石神像腳下密佈著祈福坑道,它其實是早年軍方聯絡各據點的地下坑道。不同於仁愛在花崗岩層的軍事設施,門前山的表土層不厚,是靠水泥襯砌才是讓坑道得以穩固和依靠。繼續前行經科蹄沃來到四維,這個因為水上人家-『蜑民』所留下的地名,於是乎時間又飄到了... ...
剛剛走過的歷史,有時代的偶然,也有地理和地質上的必然。用不同的尺度來觀察,南竿會帶給你更多不同的感受...
- Jan 28 Sun 2018 08:19
來一趟馬祖大地之旅(Geotourism of Matsu)(二)
貳、馬祖的區位、地質、歷史及旅遊特色
一、區地理位置與歷史沿革
馬祖在哪裡?
馬祖的正式行政區名稱為『福建省連江縣』,與對岸的連江縣同名。民國39年12月成立的馬祖行政公署設有南竿、北竿、白肯、東湧、四霜、西洋、浮鷹及岱山等8區;民國42年7月13日,西洋、浮鷹及四霜陷共。原先在南北竿設連江縣、東湧設羅源縣、白肯設長樂縣;民國45年長樂、羅源併入連江縣託管,自此馬祖列島涵括東引、南竿、北竿及莒光四個鄉,共36個島礁,繼明鄭時期的金門,於冷戰時期成為西太平洋島鏈的第一道防線。
馬祖位於臺灣西北方的臺灣海峽上,東引鄉北岸(北緯26度23分);南到莒光鄉林拗嶼南岸(北緯25度56分);極東東引鄉世尾山東岸(東經120度30分);極西為南竿鄉津沙村西岸(東經119度54分)。距離臺灣島114海浬、距金門152海浬、澎湖180海浬,而與閩江口相距約15公里且離福建北茭半島約9.25公里。列島的陸域面積為29.6平方公里,全縣各島海岸線總長為138公里。南竿、北竿、東莒、西莒、東引、亮島、高登、大坵、小坵及許多無人島嶼,形成東西窄、南北狹長的地形,被譽為「上天灑在閩江口的一串珍珠」。第一大島:南竿,也是馬祖的政經文教中心。
『馬祖』怎麼來?
相傳宋朝時,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湄州島東螺村,漁民林愿之六女默娘,秉性嫻淑,事親至孝。某日父出海捕魚,不幸遇風罹難,默娘痛不欲生,乃投海尋父,卒負父屍漂流至南竿島。鄉人感其孝行,厚葬立廟祭祀,尊稱為媽祖,並以其名作為列島總名以示紀念。至於「媽祖」如何變成「馬祖」,一般則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為避媽祖名諱,乃改為「馬祖」;另一說法則是軍管時期,軍方認為「媽祖」無法突顯出戰地前線精神,故去「女」字邊,增加剛猛之氣。
馬祖是時代的見證?
馬祖最古老的考古遺址為連江縣政府與中研院合作,於亮島挖掘出新石器時代人骨(距今約8300-7900多年前)的「亮島島尾一號遺址」,其人骨命名為「亮島人」。隨後研究團隊亦於「亮島島尾二號遺址」發現史前貝塚。此外東莒熾坪隴遺址出現新石器時代的文物,南竿、東引等地也曾採集到宋、元時期的生活用品,如陶、貝等。而南竿仁愛村(昔稱鐵板)大王宮,石碑著「林酉才喜捨中統鈔二十貫」,『中統鈔』是元世祖時流通的貨幣,由此推斷南竿當時已有聚落形成。清嘉慶年間,連江縣居民看中馬祖島嶼豐富的漁產資源,離鄉背井移居於此。
民國初年又一波移民自福建長樂縣渡海定居,也為島上帶來閩東文化及信仰。以灣澳為原點,發展出「一澳一村」的聚落模式發展漁業生活。日後馬祖地區在更在原來文化架構下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
二、地質特性
馬祖地層與中國大陸相連。直到一萬年前,冰河期結束造成海水面上升了近120公尺,馬祖列島與大陸才被迫分開。馬祖列島大部份是由花崗岩組成,歷經千萬年的海浪侵蝕以及風化作用,展現多樣化的地質景觀。包括壯闊的險崖峭壁以及海蝕溝,層次分明的節理,彰顯浪濤錘鍊的海蝕門、海蝕柱、海蝕洞等,在馬祖地區到處可見。
岩石因包含礦物的種類不同,有不一樣的名稱。東引的閃長岩則是比花崗岩中的角閃石及長石礦物更多,因而稱之。西莒菜埔澳一帶的凝灰岩,則是火山灰噴出地表快速冷卻,產生與花崗岩結晶構造不同的岩石。另外,不同時期岩漿作用形成的岩脈與岩床,在岩石上產生深淺不同顏色條紋。這些岩石的「奇裝異服」,在馬祖的生態旅遊中,非得多欣賞幾眼不可。
火成岩岩漿在冷凝過程中收縮,形成一些整齊的裂面的岩貌。澎湖玄武岩的節理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馬祖的花崗岩、閃長岩的節理並沒有一定的規律性,垂直、水平、或各種傾斜狀態,從海上看馬祖各島,都可以看到節理的分布與密度等特徵,這些都會影響海崖的發育。
岩石節理比較容易受到海水侵蝕,形成海蝕溝、海蝕洞等地形。也就是說,節理的分布、排列、密度會影響日後的風化、侵蝕的特性。馬祖就有許多特殊地景是由節理所造成,例如東引「一線天」與「烈女義坑」的地景,都具代表性。岩石節理長期受到海水侵蝕及風化,使得節理裂隙不斷加寬,規模較大的節理從海水面延伸到山壁上,就形成一線天。自「烈女義坑」往「一線天」的角度望去,可以見到天王澳的岸邊有大量幾乎垂直的海蝕崖。這些垂直的海蝕崖,除了源自於海水拍打造成的侵蝕作用以外,也與閃長岩的節理排列方向有關。
三、旅遊特色
昔日的戰地前線,在冷戰時期構築的各項軍事設施,是你一定不能錯過的。而火成岩良好的岩體品質讓馬祖的地下坑道多數無需襯砌,裸露的岩體剖面自然就成了地球科學首選的現地教室。而軍事管制下的馬祖,自然生態得以保護,四季各顯風貌:春季的藍眼淚、雌光螢;夏季的燕鷗、芒草;秋季的紅藍石蒜、紅花石蒜;冬季的過境候鳥、滿山片野的油菊。此外還有什麼時候來都靜靜等候你的閩東聚落,石牆木門窗的曲折巷道,圍繞著封火山牆的各式廟宇。媽祖的昇天祭、鐵板燒塔節、牛角出幼、元宵擺暝的節慶活動...再再連結了島嶼生活中敬天地畏鬼神的因由。
- Jan 26 Fri 2018 08:10
來一趟馬祖大地之旅(Geotourism of Matsu)(一)
壹、我想要用大地旅遊(Geotourism)
Geotourism要怎麼適切的翻譯? 該是『地質旅遊』? 『地理旅遊』? 『地景旅遊』? 『生態旅遊』? 或『歷史文化旅遊』? 每個都是Geotourism的一部份,但又不全然。
那用『深度旅遊』呢?可是Geotourism的Geo-又不見了。
到底怎麼翻譯可以『信』、『達』、『雅』?才疏學淺的筆者決定用力跳過,直接看看網路上Geotourism的各式定義如下:
一、旨在保護和宣揚一個「地質遺跡」,如南美洲的伊瓜蘇瀑布。其涉及自然和建築環境。
二、其定義了兩個觀點:(Hose,1995)
(一)非生物性旅遊,純粹的地質和地貌為重點的永續旅遊。這是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遵循的說法。
(二)地理永續旅遊,在美國最普遍定義。強調維護地方常見的地理特色,並超越了簡單的地質和地貌特徵,作為永續旅遊業的新憲章和概念。
三、由非生物(Abiotic),生物(Biotic)和藝術文化(Cultural)三個屬性組成的。
一般人大都由文化(Cultural)的部分開始接觸,即透過建築文物、過去的歷史記錄、或現在的社區習俗和文化來了解環境。生物(Biotic)的部分包含動物和植物,可透過生態旅遊推動及解說讓很多的遊客逐步理解。而非生物(Abiotic)部份如岩石、地貌和地景演變過程等在旅遊業中所受到的關注度最低,也是遊客最不了解的部份。而這正是大地旅遊的真正力量,因為它把旅遊景點聚焦在地質學地理學上,讓我們藉由旅遊理解這一切。
筆者認為一個成功的Geotourism的發展,應該藉由非生物(Abiotic)、生物(Biotic)、和藝術文化(Cultural)的ABC概念及地理永續旅遊(G.S.T)提出的『Geotourism Charter』來操作,也比較容易讓一般的遊客去參與及被Geotourism吸引,本文即以這樣的觀點帶領讀者神遊馬祖,一同來一趟紙上的馬祖『大地旅遊』。
- Oct 16 Mon 2017 08:23
億萬年尺度的臺灣-從地質公園追出島嶼身世(二)
以下是抱怨文
******************************************************************************************************
不管怎樣
先抱怨
明明馬管處在小學生交流花了近五年的心力
本書內在草嶺、野柳、鼻頭、澎湖都有著墨...
可是敝處出錢出力
南至燕巢金山國小、北門、草嶺、野柳、鼻頭的交流
北到馬祖九所國中小的串連培訓
結果出最多錢最多力的單位沒有被提到...
很是感到挫折...
雖然看到小朋友的成長很快樂
但是啊,做了沒人記得
其實是讓人心涼的~
*********************************************************************************************************
以上是抱怨文
接下來言歸正傳
如果純以地質的角度而言
這本書由9個地質公園來敘述
有點以偏概全的失落...
由海岸山脈地質區->東部縱谷區->中央山脈東翼地質區->中央山脈西翼及脊樑山脈地質區->西部麓山帶->西部海岸平原的整體地質分區概念沒有辦法在九大地質公園呈現
其實有點可惜
但要怎麼在不涵括離島的7個地質公園的部份去呈現這個大構造
我也想不到好辦法....
我一直覺得,由文化->生物->地質的書寫方式會比較容易貼近讀者
這本書由地質開始再切入社區去呈現地質公園
在時間尺度的跨度一下子由過去到現在
連結上總覺得少了一點什麼
但是考量到這種寫法應該是每個地質公園都要寫到365頁
我的期待實在是很不切實際...
在由地質事件去處理文字內容
很容易讓內容變成生活的災變紀錄
地表隨便動一下
對當地居民的生活
都是一種重頭再來的情事
如果平平安安
地質事件又太久而不容易讓人有感
衷心欽佩這次的作者
可以在文字中串接地質與生活
很遺憾我沒能再多找一些對馬祖生活有深刻體驗的人與作者訪談
如燈塔之女翠玲老師、好蓮姐、銀俤大哥等
這樣會讓馬祖地質公園的內容有更多層次
我想
這是一個開始
怎麼樣鼓勵社區及地方百姓去思考自己的未來與地方的未來
每個地質公園必須做的和可以做的都還有很多...
這本書最好的一點
就是勾勒出我們推動地質公園想達成什麼願景
而地質公園我們又能做些什麼~
希望大家可以買這本書來看看
學習與大地和諧共處~
- Oct 13 Fri 2017 11:05
億萬年尺度的臺灣-從地質公園追出島嶼身世(一),當然先看馬祖
其實
馬祖的地質系統
和台灣的關係很薄弱
福建省不是台灣省
這個人為的行政區域的劃分和自然科學的研究有一些相依性
一方水土,一方風物
地理、地質、生物,歷史...
學科的分類是方便我們入門
但是依照學科分類去侷限學習與思考
有時想想頗有削足適屨的精神意涵存在
言歸正傳
"這是一本正經八百地調所的科普書籍"
我看完馬祖地質公園的第一個感想
身為地層最老的成員
在地質之外的內容
沒有能和環境發生串接的敘述
讓我有點遺憾
但在戰地及生活層面的著墨
可以說有點到精要之處
畢竟
篇幅有限
我心裡希望及願意的書寫方式及論述模式
有關由A、B、C反過來闡述地質公園
文化->生物圈->非生物圈
彼此的關連和交互影響
要說得好談得盡
那裡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本書希望是一個開始
也希望透過這本書
讓大家了解及參與地質公園
- Oct 06 Fri 2017 14:00
有關浮羅交怡世界地質公園的GEOTOURISM課程(五)
下午的遊船行程以蝙蝠洞、蘇鐵、紅樹林與化石露頭為軸線,看老鷹為壓軸。算是目前浮羅交怡重要的生態行程,但對紅樹林、蝙蝠、老鷹影響已經浮現,船隻數量、遊客人數及餵食雞皮等,當如何管理?這是LADA當局在思考的,目前紅樹林區域已經不再建設橋樑,對於碼頭設施的增建,也審慎評估,甚至船隻航速也在紅樹林區域有所規範。
本是由地方政府主動推動,帶動中央政府被動參與,由地方產業協會、地方政府、當地學術研究機構、地方居民,橫向串連後組成國家級網絡推動。中國以中央主導推動地方政府主動參與,帶動學術研究單位參與,部份地質公園過度商業化,已經列入輔導對象。四川井鹽及恐龍博物館已可達收支平衡。在參與的各地質公園分享完小故事後,下午則進入Geotourism的課程,分組就旅遊路線規劃、永續發展相關原則進行小組作業及分享。其實Geotourism翻譯為地質旅遊似乎將其內涵狹義化了,也許翻為「大地旅遊」會更合適,浮羅交怡在推動行程中,不但把A(非生物圈)、B(生物圈)及C(文化)等面向安排到實際旅遊商品內,當地的傳說、神話及意象更是口耳相傳,增加旅遊地意象的吸引力。
最後一天在講師針對浮羅交怡世界地質公園經營十年來的經驗進行分享。其實當地和馬祖一樣,並沒有高等教育學校,但PPL的設置補足了相關研究學術成果。閉幕式透過證書頒發,為此次課程劃下完美句點。
三、感想、分析及未來推動策略
(一)針對目前台灣地質公園網絡會議,除了演講、座談會外,可否結合課程內容,以「公民咖啡館」形式進行小組討論,強化學習成效。
(二)對馬祖地質公園長期推動而言,所有自然、人文等相關研究成果的整理、蒐集與展示,是相當重要的工作。而這些成果如何延伸到當地居民並透過社區運作形成社區公約,轉化為永續發展的行動方案,課程、講座及工作坊要能持續性推動。
(三)工作坊的助教人力及能力要足夠,各小組的討論及互動才能順利展開,而工作坊的參與度較高,也比較容易讓參與者吸收課程內容。
(四)本次課程以印尼、馬來西亞及泰國為主,而國情不同,地質公園的推動模式也不同,以目前文資法入法後,未來國內地質公園發展又該如何因應調整?而以文資法成立的地質公園,保育之外的永續發展又該如何規範?這也是可以由各國經驗中借鏡,來調整馬祖地質公園的推動方向。
參考網站資料
http://www.expatgo.com/my/2014/04/22/langkawi-as-a-geopark-what-does-this-mean/
http://asiapacificgeoparks.org/?page_id=98
http://langkawigeopark.com.my/en/features-3/definitions-geopark
https://www.lada.gov.my/en/about-us/profile/lada-profile
http://www.ukm.my/ppl/ms/
- Oct 05 Thu 2017 14:00
有關浮羅交怡世界地質公園的GEOTOURISM課程(四)
9日的課程,由地質遺蹟、生物到社會教育,地質公園的推動是著重永續發展,保護是重要的,但並不排斥合理的開發,這樣的理念要落實到政策或社區公約,必需藉由教育宣導逐步形成全民共識。早上的課程分組,為了達到交流目的,讓學員選擇當地特產的各種不同口味巧克力,來作為分組依據。地質遺蹟保護的課題如下:
提供如何保護地質遺跡的搆想
案1:對發展敏感的重大化石地質遺跡位於私人土地上。
案2:一個具有重要自然過程的地貌(景觀)對發展敏感,位於當地/州政府擁有的森林保護區。
1.保護區域的過程
2.維護現場的完整性
3.提供和維護基礎設施
而不同的國情、制度,在這個課題中有不同的因應方案,在討論過程中發現到,推動同一個理念在不同環境下,需要做出完全不同的制度設計。並以一個礦場在地質公園內作為案例,分別讓各小組擔任居民、礦工、業主、消費者、環保團體、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及學術團體,以個自立場表達論述,去體驗不同角色的需求。
生物多樣性與地質學有著密切的聯繫。底層岩石的性質是影響分佈的礦物的類型。棲息地和物種的對接。因此,了解全球地質公園在促進,研究,管理這些聯繫方面的功能,以便通過更好地了解地質學來實現有效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保育以當地蝙蝠為保育課題,讓各小組討論可行方案。公共教育則以解說牌設計為課題,本小組考量一般大眾地質知識不足,以大量圖案來說明孕婦島淡水湖的形成過程,讓老師十分肯定這種設計理念。
晚上在LADA大樓座談GEOSITE發展及地質旅遊,由幾個世界地質公園的經營者來分享各個地質公園經驗。
實地參訪課程於10日上午前往Machinchang Cambrian Geoforest Park,下午則是Kilim Karst Geoforest Park。其實上午是去東方渡假村,東方渡假村是皇室的土地透過特許方式由民間經營,有很多但書要配合地質公園推動,如設展示室、解說牌等,而纜車和天空之橋,
對一般旅客有強烈吸引力,但在老師的解說下,島上的山形與岩層岩性的關係,波痕、漣痕與沈積環境的關係,讓觀景臺看到的東西與遙遠的地質年代發生鏈結。
- Oct 04 Wed 2017 15:23
有關浮羅交怡世界地質公園的GEOTOURISM課程(三)
此次參與的對象很多是尚未取得世界地質公園,也在開幕時介紹地質公園的推動歷程。
浮羅交怡世界地質公園的地質特色及治理,也是分享的重點。
現場也安排了地質公園產品的販售。
在一連串的講授課程之後,社區參與課程則轉換為小組討論模式,在講師分享後,交給各小組相同的課題如下:
1.列出有哪些社區及利益團體在你所屬的地質公園的區域內?
2.你如何改善他們的參與?為什麼你會有這樣的改善計劃及狀態?
3.你如何向別人宣傳參與地質公園的許多好處?
這次的課程透過課題的安排,引導參與者盤點所屬地質公園的各項資源,也透過分組討論,讓小組內成員相互交流,了解不同地質公園的差異及應對方式。再由小組分享了解與會各地質公園的現況。操作方式類似"行動咖啡館"的方式,壁報紙、立可貼、白板筆等簡單的設備,加上小組內的引導員及小組周遭的眾多助教支援,讓小組討論可以保持熱絡及明確成果產出。
首日晚宴安排在老鷹廣場旁,馬來傳統音樂的演出及餐後介紹浮羅交怡與老鷹的傳奇故事,再次顯示主辦單位對此次活動的細緻與貼心。
- Oct 03 Tue 2017 14:59
有關浮羅交怡世界地質公園的GEOTOURISM課程(二)
二、課程經驗分享
(一)參與對象
此次參與對象以馬來西亞國內最多,其次為印尼,泰國再次。緬甸、中國大陸及日本則有少數參與。
(二)師資
師資都為目前推動地質公園有成的領導者,如Prof Dr Nickolas Zouros –GGN/EGN、Prof Emeritus Dato、Dr Ibrahim Komoo – GGN/APGN、Dr Mahito Watanabe – Japanese Geoparks Network、Dr Jiangping – Chinese Geoparks Network等,課程以永續發展、GEOTOURISM推展為核心,並把A(非生物圈)、B(生物圈)及C(文化)等觀光旅遊所需面向均納入課程討論。
(三)場地主要在UKM馬來西亞大學的蘭卡威研究中心(Pusat Penyelidikan Langkawi (Langkawi Research Centre), UKM ,一間足夠大的房間,各式各樣的桌椅及足夠的人力,和戶外的涼棚(用餐),說實話,比起台灣的教學場地,其實是相對簡陋的。但是好的音響、投影設備,和可動的桌椅,反而比目前我們常用的視聽教室、簡報室及會議室更有彈性。研究中心設有一個展示館,陳列了歷年出版品、研究成果、標本及研究中心成員等等。
(四)課程內容及方式
整體課程內容如下,由概念式的課程搭配實際課題,透過研擬方案、理念呈現,來促使不同的地質公園伙伴進行實際的交流與溝通。
5月8日
開幕式
Governance in Geopark /Prof Dr Nickolas Zouros--地質公園治理
Community Engagement in Geopark / Dr Sharina Abdul Halim--社區參與地質公園
5月9日
五大連池地質公園介紹
Geoheritage Conservation Prof Dr Che Aziz Ali ,Dr Norbert Simo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Geoparks Prof Dr Norhayati Ahmad, Dr Gerry Goeden
Public Education Prof Dato’Dr norzaini Azman, Prof.Emeritus Dato’Dr Ibrahim Komoo, Rasanubari
Forum: Geosites Development & Geo tourism Associate Prof Dr Kamal Roslan Mohamed LADA Auditorium
5月10日 現地考察
Machinchang Cambrian Geoforest Park
Kilim Karst Geoforest Park
5月11日
日本經驗
中國經驗
地質公園故事分享
GEOTOURISM
5月12日
浮羅交怡世界地質公園經驗分享
討論時間
閉幕
其實筆者應該盡責的將課程的重要理念帶回來與有意願參與地質公園的伙伴參考,但是囿於文章篇幅、專業背景及語言隔閡,只能就筆者少數吸收到的部份,做一些反思及分享。
首先,開幕式及閉幕式,不同於前往日本參加地質公園活動的隆重,此次區域課程的開幕,其實相對簡潔,但是簡潔的儀式中,卻可以令人感到浮羅交怡世界地質公園對此活動的重視。為什麼讓筆者會有這樣的感受?首先,參與者服裝的要求。再者,對世界地質公園推動一直不遺餘力的馬國公主到場,皇室到訪,特殊座椅、紅地毯...讓人覺得政府機構的高度重視。而開幕一開始的傳統回教儀式,宗教科儀自有其莊嚴的氛圍。而配合開幕典禮一般性的致詞之外,安排了公主肖像畫的獻禮及小學生的英文演講,讓人感覺到地質公園推動團隊的向心力及對區域內地質公園理念傳承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