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馬祖的區位、地質、歷史及旅遊特色
一、區地理位置與歷史沿革
馬祖在哪裡?
馬祖的正式行政區名稱為『福建省連江縣』,與對岸的連江縣同名。民國39年12月成立的馬祖行政公署設有南竿、北竿、白肯、東湧、四霜、西洋、浮鷹及岱山等8區;民國42年7月13日,西洋、浮鷹及四霜陷共。原先在南北竿設連江縣、東湧設羅源縣、白肯設長樂縣;民國45年長樂、羅源併入連江縣託管,自此馬祖列島涵括東引、南竿、北竿及莒光四個鄉,共36個島礁,繼明鄭時期的金門,於冷戰時期成為西太平洋島鏈的第一道防線。
馬祖位於臺灣西北方的臺灣海峽上,東引鄉北岸(北緯26度23分);南到莒光鄉林拗嶼南岸(北緯25度56分);極東東引鄉世尾山東岸(東經120度30分);極西為南竿鄉津沙村西岸(東經119度54分)。距離臺灣島114海浬、距金門152海浬、澎湖180海浬,而與閩江口相距約15公里且離福建北茭半島約9.25公里。列島的陸域面積為29.6平方公里,全縣各島海岸線總長為138公里。南竿、北竿、東莒、西莒、東引、亮島、高登、大坵、小坵及許多無人島嶼,形成東西窄、南北狹長的地形,被譽為「上天灑在閩江口的一串珍珠」。第一大島:南竿,也是馬祖的政經文教中心。
『馬祖』怎麼來?
相傳宋朝時,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湄州島東螺村,漁民林愿之六女默娘,秉性嫻淑,事親至孝。某日父出海捕魚,不幸遇風罹難,默娘痛不欲生,乃投海尋父,卒負父屍漂流至南竿島。鄉人感其孝行,厚葬立廟祭祀,尊稱為媽祖,並以其名作為列島總名以示紀念。至於「媽祖」如何變成「馬祖」,一般則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為避媽祖名諱,乃改為「馬祖」;另一說法則是軍管時期,軍方認為「媽祖」無法突顯出戰地前線精神,故去「女」字邊,增加剛猛之氣。
馬祖是時代的見證?
馬祖最古老的考古遺址為連江縣政府與中研院合作,於亮島挖掘出新石器時代人骨(距今約8300-7900多年前)的「亮島島尾一號遺址」,其人骨命名為「亮島人」。隨後研究團隊亦於「亮島島尾二號遺址」發現史前貝塚。此外東莒熾坪隴遺址出現新石器時代的文物,南竿、東引等地也曾採集到宋、元時期的生活用品,如陶、貝等。而南竿仁愛村(昔稱鐵板)大王宮,石碑著「林酉才喜捨中統鈔二十貫」,『中統鈔』是元世祖時流通的貨幣,由此推斷南竿當時已有聚落形成。清嘉慶年間,連江縣居民看中馬祖島嶼豐富的漁產資源,離鄉背井移居於此。
民國初年又一波移民自福建長樂縣渡海定居,也為島上帶來閩東文化及信仰。以灣澳為原點,發展出「一澳一村」的聚落模式發展漁業生活。日後馬祖地區在更在原來文化架構下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
二、地質特性
馬祖地層與中國大陸相連。直到一萬年前,冰河期結束造成海水面上升了近120公尺,馬祖列島與大陸才被迫分開。馬祖列島大部份是由花崗岩組成,歷經千萬年的海浪侵蝕以及風化作用,展現多樣化的地質景觀。包括壯闊的險崖峭壁以及海蝕溝,層次分明的節理,彰顯浪濤錘鍊的海蝕門、海蝕柱、海蝕洞等,在馬祖地區到處可見。
岩石因包含礦物的種類不同,有不一樣的名稱。東引的閃長岩則是比花崗岩中的角閃石及長石礦物更多,因而稱之。西莒菜埔澳一帶的凝灰岩,則是火山灰噴出地表快速冷卻,產生與花崗岩結晶構造不同的岩石。另外,不同時期岩漿作用形成的岩脈與岩床,在岩石上產生深淺不同顏色條紋。這些岩石的「奇裝異服」,在馬祖的生態旅遊中,非得多欣賞幾眼不可。
火成岩岩漿在冷凝過程中收縮,形成一些整齊的裂面的岩貌。澎湖玄武岩的節理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馬祖的花崗岩、閃長岩的節理並沒有一定的規律性,垂直、水平、或各種傾斜狀態,從海上看馬祖各島,都可以看到節理的分布與密度等特徵,這些都會影響海崖的發育。
岩石節理比較容易受到海水侵蝕,形成海蝕溝、海蝕洞等地形。也就是說,節理的分布、排列、密度會影響日後的風化、侵蝕的特性。馬祖就有許多特殊地景是由節理所造成,例如東引「一線天」與「烈女義坑」的地景,都具代表性。岩石節理長期受到海水侵蝕及風化,使得節理裂隙不斷加寬,規模較大的節理從海水面延伸到山壁上,就形成一線天。自「烈女義坑」往「一線天」的角度望去,可以見到天王澳的岸邊有大量幾乎垂直的海蝕崖。這些垂直的海蝕崖,除了源自於海水拍打造成的侵蝕作用以外,也與閃長岩的節理排列方向有關。
三、旅遊特色
昔日的戰地前線,在冷戰時期構築的各項軍事設施,是你一定不能錯過的。而火成岩良好的岩體品質讓馬祖的地下坑道多數無需襯砌,裸露的岩體剖面自然就成了地球科學首選的現地教室。而軍事管制下的馬祖,自然生態得以保護,四季各顯風貌:春季的藍眼淚、雌光螢;夏季的燕鷗、芒草;秋季的紅藍石蒜、紅花石蒜;冬季的過境候鳥、滿山片野的油菊。此外還有什麼時候來都靜靜等候你的閩東聚落,石牆木門窗的曲折巷道,圍繞著封火山牆的各式廟宇。媽祖的昇天祭、鐵板燒塔節、牛角出幼、元宵擺暝的節慶活動...再再連結了島嶼生活中敬天地畏鬼神的因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