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行復行
總之
穿越了沈積岩區之後
來到了吉澳
中間介紹了很多
包括了一個灣澳曾經停泊到訪的船隻
差異侵蝕形成的"鬼手"
含氧化鐵成份呈赤紅色的地層
可是偷懶只帶手機的我
相片一張都沒照好
人到中年
用力聽轉頭忘
實在不敢把一鱗半爪的記憶寫上來
有一點值得學習的是
所有的解說資料
導賞員都用A4活頁整理收集好
在解說時一併翻出給參訪者觀看比對
這有三點好處
1.言之有據,相關研究的資料可以放入,以補解說不足
2.圖文並茂,與現地比對,讓參訪者可以馬上了解介紹標的所在,避免在茫茫曠野中,找不到目標
3.資料的更新及整理,在不同的導賞員可以有一致、正確的資訊
到了吉澳
先到餐館醫肚子
地質教育中心其實還在遠方
當地名菜好像是"手打墨魚丸"
味道很有特色
大家還在用餐
我先出來當孝"子"
上頭這隻螃蟹
讓我家的嘟教授仔細端詳許久
他可是第一次看到橫著爬牆頭的生物...
吃完去地質中心
聽說這裡算是客家庄
路邊有賣"草仔丸"
各種口味都有
好像還有火炭母草
白的橙的綠的黑的
很有地方特色
行行復行行
果然是十室九口
和早年的大浦福正
現在的西坵
感覺很類似
春聯超大張
不知道是為什麼
有房子在整修
不知道是因為地質公園推動的榮景
還是富貴歸故鄉的概念
地質中心到了
看外觀有點失望
但內容卻涵概了地方事物
地質特色
小巧、而且不破壞當的的街村特色
又不需要很高的維護成本
其實這種作法的經濟效益很高
不是搞一堆大而無當的硬體建設
天后宮是吉澳的重要景點
可惜事前沒做好功課
導賞員一路仔細介紹
我卻沒有擠到前面仔細聆聽發問
門神和馬祖一樣是浮雕
台灣大多是彩繪
天氣有點悶
但並未如預報的下雨
也沒有烈日灼身
看完地質中心
上船繼續看下去
鴨洲
一個有海蝕洞的小島
島已經靠近深圳
背面是一棟棟別墅~
島嶼的生活
受天候影響很大
回程
再復習一次沿途的景色
最後一站
荔枝莊
沈積岩的特性
和地質的多樣變化
一個簡單的考察路線圖
由大到小的區域顯示
概念清楚又留有足夠的解說空間
遇見桃金孃
層理?沈積?變質?
很多變化是漸變
不是非A即B
這也是地質學有趣的地方
這麼多紀錄
誰先誰後?那些同時?
為什麼?
其實頗有閱讀推理小說的推敲空間
海蝕平台有一個大摺皺
是向斜?背斜?怎麼推成平的?
彷彿回到多年前構造地質的實習課
到此一遊
第一日參訪行程終了
晚餐安排在中文大學
充滿港式特色
吃完回飯店已經九點多了
原來計劃的夜遊實在沒有辦法執行
早早睡準備明天的行程
(待續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