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其實寫了很多東西
但
要等一會兒再在部落格貼上來
也許會調整再調整
請各位不要拋棄部落格
雖然慢
我還是會努力更新
最近其實寫了很多東西
但
要等一會兒再在部落格貼上來
也許會調整再調整
請各位不要拋棄部落格
雖然慢
我還是會努力更新
"《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
是一部改編自瑪麗亞·馮·崔普(Maria von Trapp)的著作
《崔普家庭演唱團》(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
的戲劇作品,最初以音樂劇的形式於百老匯上演,
之後被改編成電影,位居北美影史票房第三名,
同時也是史上最賣座的歌舞片。
該劇描述阿爾卑斯山上某處修道院裡的一位實習修女到崔普家擔任教職,
然後從贏得孩童們的心,到與單身的男主人相愛、
結婚並組家庭樂團,最後又有驚無險的逃離納粹魔掌的故事。
其中,該劇的諸多歌曲,如《Do-Re-Mi》、《孤獨的牧羊人》、
《小白花》、《My Favorite Things》傳唱至世界各地,並被翻唱成各國語言版本。"
人過中年
開始喜歡看舊書、老電影,聽以前的歌...
高中時後
買了真善美的原聲帶
DVD流行時
買了一片
這幾個月在MOD看到
在車上島上
分了幾段
又看了一次
麻雀變公主的茱莉安德魯斯
是優雅的王室
真善美之中
可愛的瑪麗亞是是單純尋求快樂
信奉天父會給她明路的青春無敵
而艦長先生是一般專情男性
永遠鍾情青春美女
在優雅的歌聲中
被修道院來的家庭教師抓住~
再看一次
還是感動
但是
和以前的感動一不一樣
已不可考
最感動的是愛莎女伯爵的離開
想起劉若英的成全
"我對你付出的青春這麼多年
換來了一句 謝謝妳的成全
成全了你的瀟灑與冒險
成全了我的碧海藍天"
人生
提得起、放得下
瀟灑二字
談何容易
其次感動是
艦長先生對奧地利的熱愛
在現在的中華民國
沒人敢大聲說愛中華民國
而愛台灣
已經流於選舉語言
沒有國哪有家
這些歷史的教訓
我們都可以視而不見
說愛國很容易
程嬰杵臼,月照西鄉
你願意,或著說你能做哪一個?
人生
不放手、堅持住
執著二字
不能看一時
最後
麗莎·馮·崔普(16歲「即將滿17歲」,由夏敏·卡爾(Charmian Carr)飾演,當時她21歲。)
真正青春無敵的短暫愛戀
在夜晚的面會
在送電報之後的須臾
可以帶來無數的好心情
可以讓人甘願好好等待....
黃舒駿唱的戀愛症候群
"輕輕訴說愛你愛你愛你愛你 不管是黑夜或是黎明
不管是夢中或是清醒 深深愛你
我要對你說愛你愛你愛你愛你 不管是黑夜或是黎明
不管是夢中或是清醒 深深愛你
多麼幸福 讓我遇見你 嗚......"
也許短暫
但是人生這種單純的感情
難得...
所以牡丹亭、西廂記....
歷久不衰...
人生
當六一居士
也是一種自在~
日子快不快樂
取決於自己的心
自以為是的正義
是一如泡泡一樣的虛幻
七彩、龐大、一戳就破、不堪探究
人生,要找對的夥伴
才會往正確的方向前進
和垃圾人在一起
只會找到往掩埋場的道路
職場上
交到朋友
是額外的收穫
同事、就共事就好
別人的生活、生計、小貓小狗
只是巷議街談
干卿底事?
話講一次已太多
自己的生活
自己的快樂
只有自己能解決
真心希望每個人生活中都充滿值的花費時光的工作與休閑
這篇文章拖了要四五個月
本來是一月份就要動筆
一周一間廟宇
把東莒的大大小小的廟宇逐一介紹
但是人算不及天算
手邊事前扑後繼蜂湧而來
到了告一段落
6月也快到了盡頭
言歸正傳
福正村最大的兩間廟是白馬尊王廟和天后宮
今天是白馬尊王廟補庫的日子
就從白馬尊王廟來寫起吧~
在臨海第一線的白馬尊王廟
火形的封火山牆
和金黃色的沙灘、清澈的海水
構成強烈的視覺衝擊
封火山牆
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
以為是"風火山牆"
心中猜測著不知道和風林火山有沒有親戚關係
才發現誤會大了
高出建築物的高大石牆
在傳統木構建物的兩側
可達到"封火"的效果
防火才是封火山牆建築設計的實務需求
而造型上分為金、木、水、火、土五行的五種型式
通常會搭配建物本身的用途及神祇的職掌去設計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拜一下估狗大神
會有更詳細正確的資訊
身為不負責任的不落閣閣主
一向只會點到為止
點不到的就請各方賢達自力更生唄!!
福正白馬尊王廟有一個超酷的拉門
和東莒的風俗習慣無關
只要你冬季來到這裡
你就會知道
拉門真是符合東北季風的貼心設計
大門對聯
"白水祥光福澤萬民為至尊
馬祖瑞彩正恩八閩列聖王"
頭尾嵌入白馬尊王
又把白水洋、馬祖、八閩放到內文
我只能說對對聯真是一門要才華的技術活~
一扇側門
拱形門楣刻有"至誠"二字
心誠則靈
入廟當誠心誠意
對聯為"行善自明福島久居 施仁濟世正心長存"
宗教教人行善濟世的胸襟
也不知道來來去去的眾多信徒遊客
有多少人可以拳拳服膺?
一間廟宇可以看什麼?
在傳統的廟宇中
建築、彩繪、神龕、神像...
都有可看可學可以細細品味的地方
但是馬祖地區大部份的廟宇都是戰地政務時期重建
當初所有的建築物資都掌握在軍方
甚至施工的也是軍方
所以建築和彩繪都出自阿兵哥
廟宇的細節就有些模糊了
碑上的廟誌倒是留有一些源流典故
很可以讀一下
白馬尊王用了閩王王審知的說法
參考維基百科的資料
白馬尊王有下列幾種
閩越白馬尊王[編輯]
此「白馬尊王」是漢朝時閩越王郢的第三子寅,喜乘白馬,號稱「白馬三郎」,聽聞東冶附近的鱔溪中有鱔妖危害百姓,三郎即刻前去除怪,卻在搏鬥之中殉難,與鱔妖同歿。鄉民感其功績,設廟祭祀,號「白馬三郎」,又稱「白馬王」、「射鱔尊王」、「白馬尊王」、「白馬孚佑王」。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鱔溪有「白馬孚佑王祖廟」。
開閩白馬尊王[編輯]
唐朝末年時,光州固始人王審知,襲兄王潮之職,拜威武軍節度使兼福建觀察使,後晉封閩王,統治福建。又由於喜乘白馬,並於兄弟中排行第三,軍中常稱「白馬三郎」,死後百姓為紀念他,亦尊號「白馬三郎」,又稱「閩王」、「閩太祖」、「開閩王」。福州市鼓樓區有閩王祠。
馬祖[編輯]
馬祖列島先民多來自福建省,尤以福州閩東語系區為大宗,先民遷至馬祖生活普遍帶入原鄉信仰,其中以「白馬尊王」佔大多數,如各鄉皆有白馬尊王廟或配祀白馬尊王。然在馬祖,可見「白馬尊王」、「白馬大王」、「白馬王」等廟名,其名諱雖然相似,但不全然是「同一尊神」。此與馬祖信仰源流相同,不外由原鄉攜來分靈香火、本境大王信仰、水流遺體立廟、海漂香火神像等,而「白馬尊王」之來源大概可分為以下三類:
閩越白馬尊王[編輯]
漢初閩越王郢第三子騶寅,為地方消滅鱔妖。因其騎白馬,為人稱之「白馬三郎」。其神又稱「白馬孚佑王」、「射鱔尊王」等。因極其靈驗,廣被福建境內閩東地區(福州、長樂、連江等縣)百姓立廟供奉,至今歷時兩千餘年,其中以長樂境內最為興盛,馬祖四鄉五島居民祖先遷徙馬祖定居時,遂將原鄉信仰帶入馬祖,所以在馬祖各鄉各村多有白馬尊王廟的景象。北竿鄉坂里村中澳境白馬尊王廟,是馬祖四鄉五島最早印證為供奉漢朝射鱔尊王騶寅的白馬尊王廟,2000年由王花俤校長等為著《馬祖地區廟宇調查與研究》一書,田野調查時,得知其長樂祖廟廟名為「射鱔尊王」,遂得知其白馬尊王為漢朝射鱔除害的騶寅,另外南竿鄉介壽村山隴境白馬尊王廟則源於連江縣壺江島孚佑王廟。
開閩白馬尊王[編輯]
五代時期的閩國君主王審知,因其開發閩地有功,受後世奉祀,稱「閩王」、「開閩尊王」、「八閩人祖」等。因其喜乘白馬,為人稱之「白馬三郎」。如北竿鄉坂里村王家大宅就有供奉閩王王審知金身,於2011年由馬祖王氏宗親聯誼會從福州分香來馬祖北竿,因坂里王姓家族為閩王王審知後裔,此為宗祠性質,為祖先崇拜。在馬祖四鄉五島所有白馬尊王廟目前僅莒光鄉東莒島福正村白馬尊王廟供奉之白馬尊王亦為閩王王審知,是馬祖唯一印證為供奉閩王王審知的白馬尊王廟。
附會於「白馬尊王」名號的地方神靈[編輯]
此多為本境境主大王信仰或水流遺體、海漂神像立廟,地位類似「地頭神」,賦予具有掌管該村境人口之職能,村民過世常向此大王報喪,意為報入陰籍戶口。因故如坐騎配以白馬等,遂稱為「白馬尊王」,或穿鑿附會於「白馬尊王」名號而稱之。如南竿鄉福澳村福澳白馬尊王廟、南竿鄉科蹄澳文武白馬大王廟、北竿鄉大坵大王廟,原村民誤稱為「白馬大王」,後經指示更名為「大坵大王」。
而廟宇可以確定是道光年間就存在
由長樂帶來的
最後在89年重修
祭祀白馬尊王、巡海將軍及臨水夫人
廟中的黑白無常的賞善罰惡與一見發財
讓人很難不注意祂們
一月份整裡時
擺暝要出動的孩囝、保長公及黑白無常
排滿滿的在桌上
供桌下方的三幅畫
是比較具有廟宇氣息的部份
今天是福正白馬尊王廟補庫
什麼是補庫
根據維基百科
「補庫」是福州話,「補」是補充、補足的意思,「庫」即是財庫,也可以指「庫寶」(金紙元寶),因對象是神明,故二字組合意為補充神明的財庫。
馬祖各村至少建有一座廟宇為村民之信仰中心,神明管轄村莊的範圍稱為「境」,信徒認為神明的社會如同人類社會,一樣會有他村神明來本境作客、或凶神惡煞過境要周旋打發等需要支出錢財的時候,為了使神明能有錢財運用保護村民,而定期舉行補庫儀式,焚化元寶給神明使用。村中有二座或以上廟宇者,則視情形聯合或各別舉行。
馬祖早期先民生活苦難,面對窮山惡水的不確定性,如遭遇瘟疫、災禍、惡劣海象等厄事,則畏懼是邪怪作祟,遂祈求神明保佑合境平安,由此衍生出補庫的全村性活動。
補庫的時間通常選在春分到夏至,此時期大抵是氣候多變之時,如在清明期間遇南風則多霧、潮濕;端午期間暑氣重,恙蟲、傳染病盛行,在醫藥不發達的時代遂以為是邪怪作祟,係村民特別需要祈求神明庇佑之時。
日期由廟委請示神明,通常補庫儀式在一天之內完成。
擇日補庫
補庫通常每年舉辦一次,亦有三年或多年一次不等,若遇特殊事件,則可能臨時舉行。補庫日期經神明諭示,確定日期後由廟委或作頭者挨家挨戶統計補庫戶數及收取各戶費用。廟方會要求村中補庫前或當日全村戒殺素食。
奉獻供品
補庫原則上各家戶準備以下供品:
元寶
由作頭者分配各家戶金紙,由各戶將金紙摺成元寶裝箱(袋)後送至廟宇集中,此活動必須在補庫儀式前完成。
食品
當天各戶準備一份供品送至廟宇,並以紅紙書寫「弟子某某某敬叩」。
供品有的準備盆子裝包子、小包子、米、蛋等,或以「紅斗」(盛米容器)盛米、裝蛋、置紅筷、插綠葉等。亦有家戶直接以一袋包裝米為供品。
上供下施
補庫也是水路大法會,包括海祭和陸祭,除了焚化「庫寶」給神明,同時也為餓鬼眾生舉行布施法會:
布施餓鬼
廟方會準備大小包子、麵糊等食品和紙錢[8],由道士誦經後布施餓鬼,其用意在憐憫並安撫餓鬼眾生,避免作亂。
照片左下方有好大一袋的包子
供奉神明
布施餓鬼後上疏祭禱神明,祈求合境平安,再焚化神明的「庫寶」。因補庫的「庫寶」數量眾多,常需要村中人手幫忙。
合境平安[編輯]
安界插旗
完成補庫儀式後,廟方會在廟埕、村莊的出入口、交界處安插令旗,表示此境已由本村神明派駐鎮守,以阻絕邪祟進入。
鎮宅貼符
參加補庫的家戶領回原先準備的供品或白米,廟方分送蓋有神諱、廟印、合境平安的布符,供張貼門楣之上[10],表示神明鎮宅平安。
食福祈安[編輯]
補庫當晚舉行「食福」,有參加補庫之家戶派員參加聚餐,同時聯絡村民情感,餐後取回福品有大小包子、太平蛋等,有「保佑平安」之意。
在維基百科的流程中走過白馬尊王廟補庫的一日
是一個奇妙的過程
在福正村人口流失的過程中
觀光能為民眾帶來生計嗎?
可以讓居民回流,保有福正這些信仰科儀嗎?
很多東西在時光中消逝
而我們只能儘力而為~
西遊記中有一章節
...慌得那太宗藏藏躲躲,只叫:「崔先生救我!崔先生救我!」判官道:「陛下,那些人都是那六十四處煙塵,七十二處草寇,眾王子、眾頭目的鬼魂;儘是枉死的冤業,無收無管,不得超生,又無錢鈔盤纏,都是孤寒餓鬼。陛下得些錢鈔與他,我才救得哩。」太宗道:「寡人空身到此,卻哪裏得有錢鈔?」判官道:「陛下,陽間有一人,金銀若干,在我這陰司裏寄放。陛下可出名立一約,小判可作保,且借他一庫,給散這些餓鬼,方得過去。」太宗問曰:「此人是誰?」判官道:「他是河南開封府人氏,姓相名良,他有十三庫金銀在此。陛下若借用過他的,到陽間還他便了。」太宗甚喜,情願出名借用。遂立了文書與判官,借他金銀一庫,著太尉盡行給散。判官復吩咐道:「這些金銀,汝等可均分用度,放你大唐爺爺過去,他的陽壽還早哩。我領了十王鈞語,送他還魂,教他到陽間做一個水陸大會,度汝等超生,再休生事。」眾鬼聞言,得了金銀,俱唯唯而退。判官令太尉搖動引魂幡,領太宗出離了枉死城中,奔上平陽大路,飄飄盪盪而去。...
...卻說那尉遲公將金銀一庫,上河南開封府訪看相良。原來賣水為活,同妻張氏在門首販賣烏盆瓦器營生,但賺得些錢兒,只以盤纏為足,其多少齋僧布施,買金銀紙錠,記庫焚燒,故有此善果臻身。陽世間是一條好善的窮漢,陰世裏卻是個積玉堆金的長者。尉遲公將金銀送上他門,唬得那相公、相婆魂飛魄散;又兼有本府官員,茅舍外車馬駢集,那老兩口子如癡如啞,跪在地下,只是磕頭禮拜。尉遲公道:「老人家請起。我雖是個欽差官,卻齌著我王的金銀送來還你。」他戰兢兢的答道:「小的沒有甚麼金銀放債,如何敢受這不明之財?」尉遲公道:「我也訪得你是個窮漢,只是你齋僧布施,盡其所用,就買辦金銀紙錠燒記陰司,陰司裏有你積下的錢鈔。是我太宗皇帝死去三日,還魂復生,曾在那陰司裏借了你一庫金銀,今此照數送還與你。你可一一收下,等我好去回旨。」那相良兩口兒只是朝天禮拜,哪裏敢受,道:「小的若受了這些金銀,就死得快了。雖然是燒紙記庫,此乃冥冥之事;況萬歲爺爺陰世裏借了金銀有何憑據?我決不敢受。」尉遲公道:「陛下說,借你的東西有崔判官作保可證,你收下罷。」相良道:「就死也是不敢受的。」尉遲公見他苦苦推辭,只得具本差人啟奏。
太宗見了本,知相良不受金銀,道:「此誠為善良長者!」即傳旨叫胡敬德將金銀與他修理寺院,起蓋生祠,請僧作善,就當還他一般。旨意到日,敬德望闕謝恩,宣旨,眾皆知之。遂將金銀買到城裏軍民無礙的地基一段,周圍有五十畝寬闊,在上興工,起蓋寺院,名「敕建相國寺」。左有相公相婆的生祠,鐫碑刻石,上寫著「尉遲公監造」,即今大相國寺是也...
我一直以為補庫是陰陽匯兌的意思
不知道有沒有為自己儲錢的這種說法呢?
希望有民俗達人可以賜教~
四五五聚落
聚落在此 遺址說 唐末五代宋元即在
那年你來 在一幢石頭屋裡蝸居
你說 這個島是你今世的情人
走遍晨昏星月 申酉交替的四點五十五分
光影構築了屬於你的牆簷巷弄
你來 花開花落
不來 花落花開
在四點五十五分的隙縫間
聚落依然
而你……
馬修馬羅 丁酉蒲月初十
走一趟東洋山步道
在五月的下旬
沿途的花花草草
留下一點紀錄
大花咸豐草
恣意在荒野中開落的小白花
海邊月見草
夏季狂放肆虐馬祖海岸邊的花朵
一整片一整片的開放
待查花之一
我覺得是裂葉月見草
但是不敢確定
也許是百日草也說不定
牽牛花也不斷在爭搶地盤
在清晨看到朝顏
有一種紫色的魅力
待查花之二
不知道和待查花之一相不相同....
真的沒有掌握到植物辨識的訣竅
待查花三是小藍花
老師一定有教過
但是我的腦洞用銀杏都補不好
望有達人指導一下
花季未了的南國薊
強撐到五月下旬
慢慢的凋萎
待查花四
這是裂葉月見草了吧?
東莒百合
在東莒百年好合
野百合是夏天才開
不知道野百合為什麼也有春天...
百合天生天養
千萬不要密集培育
很容易染病
迷人的紅漿果
也是待查5號
這是日日春嗎?
待查花之6
這是路邊月見草嗎?
很多小黃花
待查花之7
是狗尾巴草嗎?
像綿絮一樣柔柔的在晨風中搖擺
待查8
藍紫色小花
小到不注意就錯過
待查花9
黃花粉花我都不認得
待查花10、11號,就是你們了
白色像星星的小花,綠色長長花序的植物又是誰呢?
列入待查12、13號
這朵和待查花3是不是同一種?
小黃花又兩種
又多了待查花14、15
這朵又是什麼?
待查花16
是菖蒲?劍蘭?還是鳶尾花?
待查花17
總算從頭到尾都認識
這是天人菊沒錯吧?
走了一半的東洋山步道
有開花的就有17種待查了
真是學海無涯啊~
那天跟兒子虎爛
談到靜和虛無的差別
用了 everything vs nothing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
最後講到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
怎麼都想不起望斷天涯路...
茲以為記
靜和虛無是同樣的狀態嗎?
我覺得差別很大
靜
讓我想到的是靜定安慮得
靜而后能定
定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慮
慮而后能得
靜
讓萬物映照其中
水中有月
千江有水千江月
而沈浸其中
靜始觀萬物
對我來說
靜是通往everything的途徑
而虛無呢?
虛無是不是存在的相反?
虛無是不是否定一切?
不由得想到佛家的"成住壞空"
(成、住、壞、空是指世界從形成到毀滅的四個階段
世界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
人的心念有生住異滅。
外在一切境界的生滅成壞,
皆由心念的生住異滅所招感,內心和外境息息相關。
摘自https://www.ctworld.org.tw/questions/202.htm)
對我來說
虛無是nothing,是空刼
但虛無可不可以如空刼一般再踏入"成"刼呢?
對於哲學的各項主義認知太為薄弱
就藏拙不多寫了
但是有趣的是
"曾對虛無主義著書論述的著名哲學家,有尼采和海德格爾。"
"存在主義(英語:Existentialism)...尼采和祁克果可被看作其先驅"
不知道是不是另一種巧合?
雖然所謂的虛無主義和存在主義的內涵和上面講的一點都沒有關係~
或者
我的思考是全然中國式的
"寧靜致遠"
靜
才能讓你去體會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這種類似正反合的辯論過程
沒有體會
只是口頭禪
人生必須熟讀一些經典
在你經歷過一些成長的過程之後
那些文字的力量才會在靜謐之中憾動心靈
讓人生到另一個境界
講到境界
高中國文老師曾經說她後來只講上述的三個層次
因為她有一次在課堂上介紹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講述了"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有位學生後來就為了自己的喜好投入一切
形容憔悴到老師都想勸他歇一歇、停一停
那天和兒子在談論時
只記得"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
怎麼想都想不起"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其實自己看的書不多
當年的"花間之歌"的詞的專題節目
讓我非常喜歡這些長長短短的文字
到現在還記得"張三影"、"有井水處即歌柳詞"
而這些也勾起我對"人間詞話"的興趣
而王國維戲劇化的生命結尾
讓我更希望從文字中去窺探一代文學名家的思想
當然
只是看過,更不求甚解
還記得多少?
大概就下面這幾段了
"人生三境界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有云:「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与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
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
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篱下,悠然見南
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
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
自樹立耳。
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
一宏壯也。"
其他還有什麼?
Let it be~
三大境界出處
一、 晏殊《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無尺素,山長水濶知何處。
二、柳永(或歐陽修)《鳳棲梧》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三、辛棄疾《青玉案》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衆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有關王國維請參閱連結
最近的工作很累
有點感覺像天黑後一個小時的黃緣雌光螢
欲振乏力...
缺席的會議
在檢討工作效率
我想
大老闆人力不補齊
卻要求工作效率
很是有種聽笑話的感覺~
打個比方
月收入1000元,生活支出2000元
沒有存款
但被歸咎於不善理財...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就這麼簡單~
當然
人少有人少的作法
但是人愈少
彼此之間的信任與信賴要更堅實
不然
在執行過程中花在"確認"和"變更"的精力
會遠比實際執行業務的精力還多
然而
老闆信不信任我
沒有足夠的時間是很難改變的
當然
老闆也只是人
而且是一個孤單的人
不斷的在試探
企圖找出他的解方
而我
也是~
人生
很多很多的因緣聚會
曾經很親密很親密的朋友
一轉眼
形同陌路
故事很簡單
在1960的美國
一個鄰鎮的孩子
失蹤
而有一群少年混混發現了屍體
不知所措
一群大孩子知道了
開始了一場"尋屍之旅"
而少年和大孩子同時找到屍體
發生衝突
大孩子在衝突取得優勢
在事後受到報復
而4個大孩子漸行漸遠
長大之後
一起尋找的同伴都因為不同的事故離開人世
而留下作者獨自回憶森林裡失蹤的小孩...
這是我看過史蒂芬金寫的最不驚悚的小說了
但是又對成長過程的聚散離合
和那種"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的落寞了然
給予了清晰深入的刻劃
在樹屋的乾旱夏天
在大雨滂汑後的相遇
在成長過程中,"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太多乍看偶然
思之必然的人生歷程
也許
這就是因緣~
總是找到你
而我 也因之改變
你還是你
雖然你逐漸腐朽
我已然非我
只因我慢慢變老
記憶中
你身形如此深刻
我影像逐日改變
找到了你
我卻找不到自己
蘇童的小說
序言說是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原著
我沒有看過電影
只是知道是張藝謀、鞏俐的電影
印象中只有大大的紅燈籠
對內容完全沒有一丁點兒記憶
在電子書上和頌蓮進了陳家
當頌蓮選擇了四姨太的身份
也就告別了她所有的昔日
女大學生、父母親、同學、朋友
從一個新時代女性
走進一個尚未轉變的大戶人家
大太太、二太太、三太太和四太太頌蓮
不同的身份
不同的手段
和書末來到的五太太
陳家主人果然如一般男人專情
全部找20歲的年輕女子
然而
妻妾成群
幸福嗎?
對陳家而言
嫡長子的變異
是宿命的懲罰?
是家門不幸?
對陳家主人而言
一妻多妾
女人的心思
男人的力不從心
幸福嗎?
抑或是百無聊賴的生命中
無法跳脫的一種癮頭?
正妻的年華已老
二太太的心思在爭寵
三太太不屑挽留另起爐灶
四太太憋屈的身分轉換與無可奈何
誰‧幸‧福?
人生
活著到底該追求什麼?
到頭來只是執著在我不跳井
不跳井又如何?
歲月悠悠
我在一個真實時代虛構故事中讀了什麼?
又學到什麼?
我不知道
也許幸福只是可以努力去做自己認為值得的事
你說呢?
決定記錄廟宇
就出發往福正走去
本來以為
福正就兩間廟宇
天后宮和白馬尊王廟
沒想到走著走著
在東犬學堂下方發現了這間小廟
這本來不是間廟
是曹喜金女士供奉王大姐、王大哥、陳小妹
為鄉親婚喪喜慶、祭祀禮儀、出幼、收驚、牽亡魂等服務
後來補助修繕之後
發現泥塑神像傾頹
西莒陳元帥明示為田將軍、天乙夫人、楚夫人、陳帥爺、陳仙姑、白馬神及馬伕等七尊
北竿尚書公吉日蒞廟開光安座
這間廟的出現
很有一種奇妙的因緣存在
一如我在午后的陽光之中
走到這村子中間的角落~
除了陳仙姑在網上有查到資料
https://read01.com/LeyzR5.html
但是不是這位陳仙姑還未可知
大坑有個白馬神
http://petspark.com.tw/b.php
但這尊白馬神不該有馬伕
是不是白馬尊王的白馬?
也有待查證
而其他諸位則是更不可考了
這座在半山腰的小廟
真是奇妙的存在~
這是近十年前的往事了
當時我在某間學校負責綜整教育部某個一年核定一次的競爭型計畫
那年
運氣不錯
我們的執行成果及新一年度的計畫書獲教育部肯定
取得了全國第三的名次
本來應該好好的論功行賞一番
但是
教育部好像擴增了計畫核定件數
所以雖然是第三名
但隔年的計畫總經費卻是往下調降
第一件事就是檢討計畫助理的員額
經費少了
只好少用人
也恰好有人離職
就順理成章的遇缺不補
But
所有的計畫主持人和協同主持人意猶未盡
還打算將留下來的計畫助理減薪
在計畫經費分配調整會議談得不亦樂乎...
當時我負責管理助理
非常擔心這一刀砍下去助理會跑光光
到時可就真的百廢待興
也就不知死活的在會議上得罪了各位主持人
後續雖然保住了薪水、留下了助理
但得罪了方丈
我也就離開了那個學校
對
我要用這個例子談年金改革
但是
不討論年金改革該怎麼改
因為如果基金績效永遠是1、2%
怎麼改年金都會入不敷出
而政府有沒有可能達成一如淡馬錫基金的績效?
我想這從來不在執政者的考量方案內
不然不會搞成這個狀況...
那我要談什麼?
說自己是正義使者?
說真的
我本來以為我是
但後來我發現我不是
其實在那個會議上
大家都在爭取計畫內自己可以得到的"最大資源"
為什麼我這樣說?
校長想由計畫經費和人力的分配過程
得到最多支持、取得最多成果
協同主持人
行政部門的希望爭取人力儘可能不增加工作
學術部門的希望有人力及經費但最好可以用現有成果充當計畫成效
不用再重啟爐灶,資源可以用來推展院系發展
而我
只是不願意重新換一批一無所知的助理
一切重頭
我現在回頭想想
其實人都是先從自己角度去看事情的利弊得失
不同的人
需求不一樣
角度不一樣
而會議的折衝過程
是為了達到一個多方可接受的結果
而我在學校只是一個NOBODY
為什麼我的需求會被接受?
因為我強硬?
其實會議中協調有它的規則存在
資源分配要依據貢獻度及需求來檢討合理性
第三名的過程中
助理的貢獻度有被肯定
人員減額降低的人事成本
也被與會長官認同在計畫經費中佔的比例是符合需求的...
資源的分配
沒有人會滿足
但有大家可以一致認同的規則
左手修勞基法提高民間僱主責任
右手刪退休金撇清政府這個僱主的責任
改變的規則及依據到底是什麼
一個人的言語及承諾天天不一樣
你會不會相信他?
如果政府處理事務沒有一個可信的規則呢?
民無信不立
而我們可以相信什麼?
對於東莒的廟宇
到底有多少間?
拜些什麼?
其實
在海邊的村落
總是有大大小小的廟宇
一直想做一些紀錄
那就從老頭大王廟開始吧~
老頭大王廟在大埔石刻旁邊
基本上遊客都會過廟門而不入
和台灣本島廟宇的鼎盛香火與雕樑畫棟相比
這座在行政區屬於莒光鄉大坪村的小小廟宇
只能說是寂寥簡單
在這冬雨的下午
更是了無人蹤~
一入門
"閩海顯神蹟
東島人虔誠"
這個對聯的平仄怪怪的
不過我的國學沒什麼根底
讓有識之士
找個機會修訂一下
窗樰用了壽字紋
也許是因為主神祇是"老頭大王"~
牆頭上的水泥石獅上了石頭漆
當初施工的部隊也是煞費苦心
屋頂的火形封火山牆也算形似
一間廟的復建
真的不容易
屋頂上的寶塔
算了算居然有9層
在網路上查了一下
有此一說
"古制祀典:群祀(塔五層)祀典大天后宮(另為宗廟故九層)祀典興濟宮,府,縣城隍廟
中祀(塔七層)祀典武廟
上祀(塔九層)全臺首學孔子廟"
這個裝飾也是個美麗的錯誤吧~
門聯
"今古乾坤昭化育
海天日月共光華"
我覺得在門庭多站一會兒
可以吸一些日精月華
把自己去蕪存菁一下
廟在道光年間設立
八十五年七月十六日重建竣工
兵工支援
所以廟的一些儀匭
在戰地政務的過程中
消失了不少
鄉親對神祇的奉獻
是出錢出力
不落人後
但功德箱又是一番令人淒清的感覺
香火傳承:福州梅花琅歧島,老頭山山神
右一 主神龕 左一
福德正神 老頭大王 天妃娘娘
"民國四、五十年由於廟宇結構毀壞而倒塌,
當時當地的駐軍見狀,因不知老頭大王是老頭山守土神衹,
以為其在大埔石刻的懷古亭旁側,便逕將其整建後易名為「懷古廟」,
之後本處澳口陸續漂來數尊神像,也都安奉於此廟。
直到民過八十五年信眾倡議廟宇再度擴建,並且改回原名,
在同年七月由民眾出資與軍方協建之下,順利完成整建,
先前本廟內所祀奉的女神,
也由大陸籍塑像師父鑑定為「天妃娘娘」,
與老頭大王、福德正神各有一神龕
....
琅岐人對待民間祀神一如人間,
見到老頭大王沒有配祀夫人或娘娘,
便奉夫人一尊以示交好,如同人間之結秦晉之好,
使雙方關係更加熱絡。本廟老頭大王的夫人,
就是琅岐舅奉送給老頭大王的。"
參照資料來源"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LienchiangCounty/jiuguang/900703005-LTDWM"
也就是說
懷古亭後面的山是老頭山
老頭大王及夫人是山神爺爺山神奶奶
再加一個土地公
天妃娘娘就令我困惑了
媽祖婆明明晉階天后了啊?
為什麼這裡還稱天妃?
而且神格較高的神祇應該當主祀不是嗎?
還是因為祂是海漂而來?
所以客隨主便?
這個問題我問清楚
等你們來我再說給你們知道嘿!!